历史

9.烛台即利器(2/2)

生活的趣味性、事业的成就感,但这些恰恰又都与他无关。他始终做着最基层的工作,一直没有升迁机会,工作压力使他郁闷烦心。儿子在学校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他和妻子接受老师的询问,虽然外表平静、一言不发,内心却忧虑不堪。片中有个细节值得特别注意:R先生时常感觉头疼,到医院检查,医生却轻描淡写地告诉他一切正常。实际上,R先生的精神状态一直处在焦躁不安中,是忧郁症日趋严重的典型表现。但没有人意识到,他的精神压力只能由自己默默承受,直到某天突然大爆发。

    也就是说,R先生是枚忧郁的炸弹,其悲剧早就在酝酿之中,一旦显现,就意味着“瓜熟蒂落”,想不收获已经晚矣,所有的规避大势已去。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多年前诗人顾城的杀妻自绝。此前,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个富于幻想的唯美诗人会拿起斧子大开杀戒,也不会想到这个文弱腼腆的人会在异国的田园悬梁自尽。

    迹象肯定早就有了,变化也早就开始,善恶的畸变也许已非常持久和激烈,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

    就在我看罢《R先生为什么疯狂地杀人》的当天,网络和平面媒体都在报道刚刚发生的一场家庭悲剧:一个逆来顺受的妻子,长期生活在老公包二奶的阴影里,没有人关注她内心的煎熬,甚至有人还在夸奖她的贤惠和任劳任怨。但就在这天早晨,人们发现她周密布置,将自家开的商店一把火焚之,将自己和三个无辜的孩子全部烧死。从本质上讲,顾城是诗人版的R先生,这个逆来顺受的妻子就是当下女版的R先生。

    善恶的转换也许只是一念之间、一瞬之间。那祈祷平安、象征救赎的金色烛台也许会瞬间成为利器,在猝不及防中,砸到我们的头上。

    R先生就像一面镜子,照见别人的同时也照见了自己,以及与我一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无数小人物。这是社会最广阔、最具耐受力,同时也是最脆弱的族群。平庸的生活会导致内心的畸变和偏执,积聚的忧郁已导致了无数人的他杀和自杀。这种人间悲剧时时都在上演,有小人物,当然也不乏大人物。

    从心理学角度看,生活和工作上的多重压力会积聚转化成具有破坏性的巨大能量。当它们需要释放和爆炸时,往往没有明确迹象地首先选择家庭、邻里以及同事等“就近地带”。因此,越是其最亲近的所在,反而越有可能成为暴力释放的平台。没有明确的因果,更没有显而易见的逻辑与理性。

    四周布满危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幸存者,同时,每个人又都是潜在的牺牲品。在充满焦虑的族群中,也许人人都会是炸弹,处处都可能是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