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象 棋(1/2)

    象  棋

    宋代宫廷“棋待诏”中有一半是象棋棋手。在民间还有成为“棋师”的专业者和**象棋棋子和象棋棋盘的手工业者。

    如果说围棋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讲究心静神和,那么象棋就是一种民间最为流行的艺术。走在大街小巷常见一群人围在一起,走近来就是有人在下棋,可见象棋在民间的流行程度。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上述情况以及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

    同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样,象棋的发展也经历了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才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象棋。

    最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这种棋制春秋时期的兵制很相似。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

    在早期象棋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罕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可以看出象棋的发展。

    随后的三国时期象棋的棋制还在演变,并且已经与印度发生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