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 > 舞台艺术和音乐(4)

舞台艺术和音乐(4)(1/2)

    舞台艺术和音乐(4)

    巴甫洛娃的绚烂之舞——《天鹅之死》

    芭蕾舞(Ballet)原义为“跳舞”,在15世纪时起源于意大利宫廷的“舞会舞蹈”,最初并无一定的形式,而是融合了舞蹈、音乐、歌唱、朗诵与哑剧的表演方式。16世纪时传入法国,由于法王路易十四相当喜爱芭蕾舞而在1661年成立舞蹈学校后更加流行。17世纪传入俄罗斯,安娜女皇(1730—1740年)时期于1738年在冬宫成立“皇家舞蹈学校”(如今名为瓦加诺娃舞蹈学校)而开始发展,后来则有今日名为马林斯基剧院作为重要的表演场所。

    芭蕾舞传入俄罗斯时,正值西欧芭蕾舞进行改革的时候,传统的形式有所改变,首先是芭蕾舞卒成为纯动作化的舞剧,再者是在男性芭蕾舞者中加入了女性芭蕾舞者,最后是服装上的改变,舞者露出了肩膀与脚踝,摆脱了过去沉重的舞衣成为现今短而轻盈的舞衣,舞者不再穿高跟舞鞋,改穿轻便鞋因而能够短暂的足尖踮立,也废除了假面具,这些改革使舞者更方便地表现出飞翔轻盈的动作以及旋转的动作。

    18世纪30—40年代的芭蕾舞在西欧正处于高峰期,同时也是步入衰退的阶段,因为此时的芭蕾舞太过重视女性舞者的足尖踮立的炫技而忽略了男性舞者(仅成为托举女舞者的陪衬者)以及芭蕾舞的剧情,取而代之的是歌剧,芭蕾舞成为歌剧中的插舞片段,俄罗斯的芭蕾舞则是相反的情形。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芭蕾舞处于兴盛的时期,发展出本土化的俄罗斯芭蕾舞,融入了大量俄罗斯民间传统的舞蹈艺术。经由马林斯基剧院经理佩提巴改革后,俄罗斯芭蕾舞剧的形式在基本上已经确定下来,其模式为:三至四幕的叙事剧;插舞(用于欢庆的典礼场面);大型双人舞(合舞→男主角独舞→女男主角独舞→合舞);个性舞(性格舞);哑剧等。

    1907年,俄国舞蹈艺术家福金根据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乐曲《天鹅》编导了芭蕾史上一颗晶莹剔透的艺术明珠——《天鹅之死》。乐曲并不是专门写天鹅之死的,但福金在这含有抑郁悲伤的音乐中听出了天鹅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心脏颤动的声音,触摸到了天鹅生命的脉搏。福金因此对乐曲重新作了改编,通过舞蹈者饱含情感的双臂舞动、节奏鲜明的手臂颤动、脚尖立地的碎步飘游,以及低垂的头部、面部和整个身躯表现出的一种痛苦挣扎状态,生动地表现出一只垂死的天鹅奋力求生的强烈愿望。《天鹅之死》由俄国著名芭蕾舞女演员巴甫洛娃带向了世界,她的名字也和天鹅永远联在了一起。巴甫洛娃以她绝美超群的表演,用脚尖、手臂和眼睛揭示了“天鹅”内在的灵魂和精神世界,以此激发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淡蓝色的月光下一只雪白的天鹅静静地飘游在湖面上。她忧伤地低着头,轻轻挥动着翅膀,犹如在唱一首告别的歌曲。 突然她展开双翅飞向天空,但已经体衰力竭,再也不能自由飞翔了。然而长空在召唤,生命在呼喊,她那鼓足全部力量、不屈不挠地立起脚尖的舞姿,好象要离开湖面。但在与死神搏斗中她已筋疲力尽,身体无力地倾向前方,然而她又慢慢地直起身体,开始原地旋转,似乎又产生了一线希望,表现出了天鹅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但生命是有限的,天鹅终于没能摆脱死神的阴影,她跪下来渐渐地合上了双翅与世永别了……这就是《天鹅之死》。在这个舞蹈中没有什么惊人的技巧,但短短的两分钟内, 巴甫洛娃以其细腻的表演与超凡的舞蹈天才,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死中求生的天鹅形象,使《天鹅之死》成为芭蕾史上流传最广的节目,而现代芭蕾舞女演员莫不以出演《天鹅之死》为荣。

    据舞蹈设计者福金的回忆,这个舞蹈的编排总共不垢分钟。过程是这样的,一天,刚成为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演员的巴甫洛娃来找福金,请他为她创作一个单人舞,她要在皇家歌剧院合唱团的艺术家所举办的音乐会上表演。那时福金正迷上了曼驼林,他在朋友的钢琴伴奏下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