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 > 俄罗斯文学的收获之季(1)

俄罗斯文学的收获之季(1)(2/2)

罗斯大地上泛滥的人民的悲哀,思索着他们未来的命运;《叶辽慕什卡之歌》则提出进行革命的口号,并呼吁为此而献身。

    从60年代起,涅克拉索夫连续写了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长诗,如《货郎》、《严寒,通红的鼻子》、《铁路》等,并开始创作反映日益壮大的革命力量的巨着《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这些诗篇洋溢着对俄国农民的真诚的爱。这个时期他在文学界,特别在进步青年和革命活动家之间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俄国最优秀的诗人。

    60年代前期,涅克拉索夫一再遭到挫折:昔日的朋友如屠格涅夫、德鲁日蘑鲍特金等因思想立场分歧,先后同他绝交;杜勃罗留波夫病逝;米哈伊洛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相继被捕,并流放西伯利亚;《现代人》又于1862年一度停刊,1866年终于被封闭。在这之前,涅克拉索夫为了刊物能够维持出版,曾向两次参与镇压波兰人民起义的“绞刑吏”穆拉维约夫献诗,引起进步人士的责备。他曾写诗承认错误,说“当无情的命运威胁我的时候,我的手就在竖琴上弹出了不正确的声音”。列宁指出他的弱点,同时肯定他“整个的同情是在车尔尼雪夫斯基一边”。

    1868年,涅克拉索夫与谢德林、叶利谢耶夫合编《祖国纪事》杂志,并邀请优秀的民主主义作家和诗人撰稿,使它成为70年代进步阵营的喉舌。在《祖国纪事》刊行期间,涅克拉索夫写了歌颂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的崇高自我牺牲精神的长诗《祖父》和《俄罗斯妇女》,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的长诗《同时代的人们》,还写了后来结集为《最后之歌》的抒情诗和《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的最后瓤。在革命的民粹派运动日益发展壮大的70年代,他的这些作品体现了时代的最主要特征。

    《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后俄国农民的贫困,揭露了沙皇、农奴主的残酷压迫,歌颂了人民对幸福和真理的渴望和斗争。长诗还塑造了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的形象,风格上富有民歌色彩。

    此外,当时的俄罗斯诗坛上还涌现出阿·迈科夫、雅·波隆斯基等主张纯艺术的现代诗人。他们所写的诗歌大都是描写俄罗斯自然风景、历史和艺术的内容,对20世纪的俄罗斯诗歌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