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 > 那是一场敲响了警钟的战争(2)

那是一场敲响了警钟的战争(2)(2/2)

经丧失了的特点,使它不致完全陷于可悲的境地。这些特点,一是土地仍然掌握在国家手里,国家有权确立一种最好的土地使用方式;二是罗马所有制观念在俄国并非根深蒂固,国家可以触动所有者的基本权利;三是俄国没有一个合法的占统治地位的有产阶级,阻碍国家采取谋求公共福利的行动。由此,俄国可以避开欧洲文明成就中的污点,发展存在于人民之中的集体主义的因素,这种因素,民粹派认为就是俄罗斯斯拉夫人的古老的村社,在村社中没有等级差别,没有悬殊的阶级差异,具有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的性质,在俄国村社的基础上能够建立另一种制度。

    民粹派与旧的贵族所探索的俄罗斯道路最根本的不同,是阶级利益的不同,民粹派代表和捍卫的是农民的利益,并且着手把他们的理论付诸实践。民粹主义逐渐成为社会思潮中的主流是与它19世纪70年代以来进行的轰轰烈烈的而且是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实践分不开的。在各种各样的民粹派主张中,一般认为它大体有三个主要派别:米·亚·巴枯宁派,主张立即发动农民暴动;彼·拉甫洛夫认为革命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坚持长期和平宣传的策略;彼·尼·恃卡乔夫派认为人民不能拯救自己,主张由少数知识分子密谋夺权。

    巴枯宁是与赫尔岑同时代的人,早期流亡国外,是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创始人。巴枯宁在德国追随黑格尔哲学,后来被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吸引,在他看来,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方案同德国思辨哲学体系的抽象性相比,似乎很实际、很具体。19世纪40年代新黑格尔派的兴起,从辩证法中找到现实社会变化的依据。而巴枯宁理想中的未来社会是没有政府,只有管理;没有法律,只有契约;没有刑法,只有教育的社会。在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巴枯宁的活动很是引人注目,因此在奥地利被引渡回俄国受审判。后来他在狱中曾写下《忏悔录》,被认为是他革命生涯中的污点。

    19世纪6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牢狱和流放生涯后的巴枯宁选择了革命。他在1869年写了一份传单《告俄国青年兄弟的几句话》,提出青年学生到民间去的号召。他认为青年人不是去进行一般的启蒙教育,而是唤醒受宗法制和沙皇控制的民众的革命意识,并且要求他们在人民的骚乱和暴动中“不是充当旁观者,而是成为干练有为的、随时随地勇于承受牺牲的先进分子”。他的思想成为当时俄国革命青年的行动纲领。

    巴枯宁一直在国外进行宣传鼓动活动,他激烈地批评资产阶级制度和观点,号召摧毁西方的资本主义关系,同时攻击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主要敌人是国家,革命者应为争取社会革命而斗争,拒绝政治斗争。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对于刚刚兴起的国际**运动是不利的,受到马克思的尖锐批判。

    但是,结果却是悲剧性的。这些一心想融入人民、成为成员的教育者不仅受到政府的迫害,也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于是转向进行政治斗争和恐怖活动。在1881年炸死亚历山大二世以后,民意党人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