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 鲁迅--二十一世纪中国不能淡忘的精神旗帜

鲁迅--二十一世纪中国不能淡忘的精神旗帜(1/2)

    中国青年报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充塞天地之间的黑暗和寂静。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与觉醒……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无法忘却的鲁迅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文坛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界之战士倒下了!!“赶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他最后的遗言如是说。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我们能忘记他的痛苦、悲悯、沉重和梦寐吗?我们能忘记这位终身与孤独为伴、挥戈深入“无物之阵”、为张扬理性而作“绝望抗争”的精神战士吗?

    当纷纷扰扰的尘世一次次掀动生活的虚华,当此起彼伏的喧嚣毫无遮拦地淹没现代人脆弱的记忆,当浮躁、迷茫、虚妄和日益膨胀的物欲源源不断地充斥失去自控的心灵和大脑,当越来越多的灵魂游离于精神家园之外……鲁迅究竟使我们想起什么呢?他仅仅作为一个独异的“过客”而存在吗?如果不是,我们能否找到接近他的心灵通道,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大义?张梦阳先生称鲁迅是“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的伟大思想家”,其思想是“以改变人的精神为宗旨的精神哲学与精神诗学”。1937年,**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原因在于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质,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显然,这些富有启示性的评价,可作为我们解读鲁迅的“多棱镜”。从1913年4月鲁迅在《小说月报》发表第一篇创作小说《怀旧》开始,中国的鲁迅研究,特别是对鲁迅思想的研究,就一直是非常敏感、尖锐的。鲁迅以其犀利、深邃的洞察力,对以儒道释为主体构建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整体性的批判。正因为他敢于向旧文化营垒猛烈开火,从一开始,鲁迅就以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异端”登上中国的思想舞台。他被当时包括新文化界在内的一些人士的误解甚至歪曲、攻击,也就不难理解了。即使到了今日,鲁迅也未被中国的整个社会所接受,但是,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鲁迅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他对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历程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无可置疑的。是的,我们无法忘却鲁迅,回避鲁迅,因为我们无法忘却鲁迅在那“毫无边际的荒原”上投下的深思与凝重的背影,更无法回避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国民性:一个沉重的话题

    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反复思考和探索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革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其中,改造国民性是首要课题。因为,在反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封建**主义压迫屡遭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从本民族的文化思想、心理素质方面去寻找原因,并且几乎都在思想、精神领域内提出救国济民的主张。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十分重视中国的思想革命,把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据许寿裳回忆,早在日本留学初期,鲁迅就在思考以下三个相关的命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实际上,鲁迅的许多小说,都是针对这三个命题进行诠释的,它们“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主义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落后。由于把自己的生命依附于“异己势力”,无论是仕途通达的知识分子,还是生活在底层的平民百姓,都在现实中扮演同样的角色。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的确,人一旦丧失独立地位和独立品性,剩下的也许只有奴性了。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下,中国人极易产生欺弱怕强、自轻自贱、卑怯贪婪一类的奴性思想和苟活心理。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的“精神胜利法”,可以说是“国民劣根性”的活写真。更可怕的是,“精神胜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