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残破(1/2)

    一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

    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

    小巷里奔跑:

    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

    一种残破的残破的音调,

    为要抒写我的残破的思潮。

    二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生尖角的夜凉在窗缝里

    妒忌屋内残余的暖气,

    也不饶恕我的肢体:

    但我要用我半干的墨水描成

    一些残破的残破的花样,

    因为残破,残破是我的思想。

    三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左右是一些丑怪的鬼影:

    焦枯的落魄的树木

    在冰沉沉的河沿叫喊,

    比着绝望的姿势,

    正如我要在残破的意识里

    重兴起一个残破的天地。

    四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闭上眼回望到过去的云烟;

    啊,她还是一枝冷艳的白莲,

    斜靠着晓风,万种的玲珑;

    但我不是阳光,也不是露水,

    我有的只是些残破的呼吸,

    如同封锁在壁椽间的群鼠

    追逐着,追求着黑暗与虚无!

    ①写于1931年3月,初载1931年4月《现代学生》第1卷第6期,署名徐志摩,后收入《猛虎集》。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诗人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而机毁人亡。诗人正值英年,非正常的辞世,可以说他的人生是残破的;回过头来看,他死之前几个月发表的诗作《残破》恰成了他自己人生的谶语。诗人人生的残破,不仅指在世时间的短暂及辞世之突然与意外,其实诗人在世时感觉更多的是生之艰难;《残破》正是诗人的长歌当哭。

    全诗由四小节组成。每一节的开始都重复着同一句诗:“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它是全诗诗境的起点,一开始就在读者心头引起了冷峻扑面的感觉,并且通过多次重现,强化了读者的这种感觉,它就象一首宏伟乐章中悲怆的主弦律。它描述了一个直观的画面:天与地被笼罩在一片灰暗里面,夜深人寂,一个人没有如常人那样睡觉,不是与好友作彻夜畅谈,更不是欣赏音乐,而是孤独地坐着。这种反常便刺激着读者的想象力:别的人都是在睡梦中在不知不觉中度过黑暗、寒冷、凄惨甚至恐怖的漫漫长夜,而他却坐着,他肯定是因为什么不顺心的事而长夜难眠,而长夜难眠不仅不能消解或逃离不顺心,反而使他感受到常人看不到的夜的阴暗与恐惧,于是他自然而然多了一份对生活和人生的反省和思索。显然,作为一首抒情诗,就不能把这个画面理解为写实;既然它已经作为诗句进入全诗的总体结构中,进入了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它便增殖了审美效应,它必然具有象喻意义。黑夜具有双重意义,一个是坐着的自然时间,一个是生存的人文时间,后者的意义是以前者为基础生发出来的。这样,环境与人,夜与坐者便构成了一对矛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