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徐志摩相关文摘 > 《‘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读后感

《‘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读后感(1/2)

    谢金城

    本书作者张邦梅是张幼仪的侄孙女,出生于美国,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 系,主修中国文学,其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法律学位,曾在纽约担任律师。作者 书香门第出身、家教严谨,虽在美国受教育,但仍有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作者花 了五年时间访谈张幼仪,并以英文写下这本书,经谭家瑜翻译成中文,本书遂问 世。本书可说是张幼仪一生的回顾,透过作者生动描述,精彩感人,令人玩味赞 叹。

    张幼仪听从四哥(张家有八兄弟、四姊妹,张幼仪女生排行第二、男女排行 第八)的话,嫁给徐志摩(徐家独子),两家家境皆相当富裕且为书香门第,家 庭教育相当严谨,皆极具中国传统思想,理论上应是门当户对。但徐志摩受高等 教育又崇尚西方思想,对中国传统礼教早已嗤之以鼻,受媒妁之言的婚姻,注定 要以悲剧收场的,张、徐缺乏爱情做基础的夫妻,只维持七年的婚姻关系。这七 年日日是张幼仪的悲苦,因从未得到徐志摩的真心对待和正眼相视,即使生了两 个儿子,仍无法当‘徐志摩夫人’!终于在异邦(英国)徐志摩提出拿掉孩子及 离婚的要求后不告而别。留下怀有三个月身孕的孤苦妇女,令人鼻酸。而张幼仪 却在极端无助的情况下,到德国柏林另谋生路,生子求学,培养出坚强的求生意 志,展现刚强中国妇女的格局,在么儿彼得夭折后,化悲愤为力量,反而更坚强。 返国后成为成功的职业妇女,担任银行家及服装公司总经理。从此人情世故更通 达,为人处事更熟练,侍奉徐家公婆、养育儿子、宽宏面对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 姻、为婆婆及徐志摩办理后事,都显示张幼仪的不平凡。大陆沦陷后,移民香港, 在孩子已成家立业,经兄长及儿子同意后,五十五(1954 年)岁嫁给苏医生, 此后二十年,直到苏医师病逝,幸福美满。1988 年(89 岁)因气喘病发于安眠 中病逝于美国纽约,结束她充满悲欢离合传奇的一生。读完本书感触至深,心有 所感,描述如下。

    一、‘小脚与西服’象征清末民初,新、旧思想价值观的重大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重男轻女’属父系社会,清朝的女子受制于传统礼制,压抑 最深,女子缺乏受教育机会,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相夫教子’、 ‘三寸金莲才是美’等等对女子的审美观,使得女子遭到不平等待遇。女子从小 须裹小脚成三寸金莲,将来才能嫁到好人家,因裹小脚使行动不便,故女子以家 为重,鲜少外出。张幼仪本应裹小脚,但因剧痛且有心反抗,故而免之,但在徐 志摩眼中,她仍是‘乡下土包子’,无法登大雅之堂,而备受冷落。徐志摩系徐 家独子,才气纵横,留美留英学识极佳,相当洋化的男士,穿着西服、思想西化、 观念新潮,与张幼仪形象截然不同。本书以‘小脚与西服’象征清末民初的社会 现况,杰出新潮着西服的男子和传统服从的裹小脚女子,是不搭调的,藉以隐喻 张幼仪和徐志摩是不幸的组合,颇令人玩味。

    二、张、徐二人从结婚、离婚到朋友,是中西方思想冲击下的结果

    张、徐的婚约是媒妁之言,幼仪的四哥从中介绍,两家皆属大户人家,符合 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理应夫妻和谐同心才是,结果却恰恰相反。因徐志摩内心 渴望的是美丽大方、学识丰富、能说英语的洋化女子,但却不敢违背传统礼俗, 所以,听从父母安排结了婚。两人和一般中国人一样,都到结婚当天才见面,徐 张在无爱情基础且中西方思想差异的冲击下,结婚七年,生了两子,在英国沙士 顿由徐志摩(因他有外遇)提议拿掉孩子及离婚。张幼仪在异国孤苦无依的情况 下,投靠七弟,于德国柏林租屋并坚强生下第二子(名叫彼得,三岁夭折)后, 与徐志摩签字离婚。离婚后张幼仪反而更坚强,到校求学、抚育幼儿,学得不少 知识,眼界开通许多。徐志摩后来和陆小曼结婚,张幼仪仍照顾徐家二老及长子。 即使婆婆去世及徐志摩飞机失事身亡仍由她处理后事,她是传统的中国女性,无 怨无悔。徐志摩则徜徉于浪漫爱情、诗文界中,享受新思潮及身为名人的快感。 这是中西方思想冲击下的结果,有些无奈。

    三、张幼仪从传统到走出传统,开创人生高峰,也开启女性新价值

    张幼仪离婚以前,是一位非常传统的中国女子,心中有强烈的求知**,但 也只读到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肄业,因十六岁就嫁人了。婚后过着极单调而无 聊的生活,公婆相当友善,有佣人照顾家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