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火红的1949(1/2)

    从1948年以后,中国**以排山倒海之势,风卷残云般地从东北到中原向国民党发起全面的进攻。辽沈战役、淮海战役连连告捷,1949年1月又和平解放了北平,这样大半中国的领土已经被**解放。4月,**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挥师南下,强渡长江,直抵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5月27日,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解放了。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蒋介石苦心经营的这座“大厦”倾塌了,他们仓皇不知终日,纷纷逃走,国统区的未能逃掉的人们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动。他们有点茫茫然、惶惶然的恐惧,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张爱玲的心理与一般上海小市民的心理一样是一种茫然。1949年,她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等到了全国的解放。

    刚刚解放,新旧时代的急剧变化,照例是有点人心不安的。但这样的时间不长,很快便出现了新的气象,共和国百废待兴,在这个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最大都市中,人们的生活得到安定,旧社会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百姓也参加了建设新中国的热潮,翻了身的人民空前兴奋,到处是标语红旗,是敲锣打鼓扭秧歌的欢庆场面。

    张爱玲的生活,虽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也不比以前差。她还是一个靠写作为生的作家,没有什么社会职业,仍与姑姑住一起。姑姑张茂渊当时在上海一家电影公司任职,写作之余,她也与姑姑这位不爱交往的人一起到电影院里去看电影,每次试片她都与姑姑去看,见了熟人只是点头笑笑,也不多应酬。有时姑侄二人或者到书店淘淘旧书,回家翻阅。她们曾淘到一本《大卫。科伯菲尔》的英文原版书,在几个朋友中相互传阅。虽然没有什么社会职业,生活也还算是惬意的。她凭着自己的触觉,感到自己还是可以继续写下小说的。但是写什么?怎样写?她却没有多少把握。

    张爱玲对政治不感兴趣,也天生没有政治头脑。她向来是一个冷静的人,不喜欢热闹,不喜欢狂热,尤其是政治上的。翻身的人庆解放,自己是什么呢?自己以前也不是最底层的百姓,现在也无所谓翻身,自己也不值得这么的狂喜与激动。在这个“人人劳动一切公平合理”的社会中,她感到有点失落,在现实面前保持了自己过于理智的冷静。她静下心来,回顾自己几年来走过的路,设想以后的写作打算。她的阅历并不算丰富,她生在一个贵族之家,经历了这个大家庭由繁华到衰败的剧变,她见到的人,知道的事,自己的悲喜感情无不随之波动,她太熟悉这个环境了,下笔不能自休,在二三年时间写了那么多的小说,她笔下的所有小说内容都是这一方面的。这样的灰暗的题材内容还能不能写下去?换个题材,自己又能写什么?除了旧家庭之外,对工厂、农村都不熟悉,怎么写?

    她又最讨厌政治,不想与政治沾边。她对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就很看不惯,本能的反感,从内心感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