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忆父亲(1/2)

    他一生遇到的挑战很多,我祖父是个乡下的穷牧师,却充满梦想,要儿子到上海去上大学,到外国去留学。祖父是向人借钱才能送父亲到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父母亲结婚之后到美国,父亲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因为母亲生病两次入医院动手术,把他们的钱花完了,有一个星期,父亲只有钱买一罐老人牌麦片吃,而不得不低头向外祖父借钱维持生活,他才能够继续读书。

    对父亲来说,哈佛大学就是拥有几百万本书的卫德诺图书馆(WidenerLibrary)。他比喻自己在图书馆求知的经过,像一只猴子在森林里寻找坚果。他告诉我们,他在图书馆里一天可以跑几里路,如果在一本书里找不到他要的知识,他就在另外一本书里找。

    他鼓励我写作,也同样的起劲和认真。小时候他就鼓励我写日记,他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但千万不要像小学生作文,写假话给先生看,例如“天天玩耍,不顾学业,浪费光阴,岂不可惜?”那是他在一本学生尺牍里读到的句子,使他捧腹大笑。他说,无论写什么东西,最要紧的是个“真”字。

    父亲的书房叫做“有不为斋”,朋友问他,那是什么意思?他的答案部分是:

    我始终背不来总理遗嘱,在三分钟静默的时候不免东想西想。

    我从未说过一句讨好人的话。

    我不会今天说月亮是方的,一个礼拜之后说月亮是圆的,因为我的记性很不错。

    这些话是父亲在三十年代说的,而他一直到老都没有改变,这也许是他写作成功的原因。他写的文章都是“真”的,他不怕把他的感情和思想坦率地表露出来,从不顾别人对他有怎样的想法。

    父亲的人生观,简单地可以这么说,“我认为合情理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的最高理想,而合情理的人也就是最有教养的人。一个合情理的革命家并不是一把新扫帚,把整个宇宙扫得一尘不染,却总宁愿留下一点尘垢。一个合情理的戒酒者,偶尔也喝一两杯。一个合情理的素食者,也总可以偶尔吃一块牛排。如果一个人发现了伟大的科学真理,却失去了人性,又有什么好处呢?大智能在于不要对人性太苛求。”

    这也许是他幽默感的出发点,他能够看出做人的矛盾,而宽恕一个人。

    父亲在压力之下,也能保持他的幽默感。一九五四年他出任南洋大学校长之后,左派人士便想办法把他弄下台,新加坡的许多报纸都攻击他,小报更加凶恶,有一家小报竟然刊登了一个人的照片,加以说明是“林语堂的兄弟,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