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准风月谈-鲁迅 > 关于翻译(下)〔1〕

关于翻译(下)〔1〕(2/2)

坏是明白了,而读者的损失也可以小一点。

    但这一类的批评,在中国还不大有,即以《自由谈》所登的批评为例,对于《二十世纪之欧洲文学》,就是专指烂疤的;记得先前有一篇批评邹韬奋〔5〕先生所编的《高尔基》的短文,除掉指出几个缺点之外,也没有别的话。前者我没有看过,说不出另外可有什么可取的地方,但后者却曾经翻过一遍,觉得除批评者所指摘的缺点之外,另有许多记载作者的勇敢的奋斗,胥吏的卑劣的阴谋,是很有益于青年作家的,但也因为有了烂疤,就被抛在筐子外面了。

    所以,我又希望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这正如“拾荒”一样,是很辛苦的,但也必要,而且大家有益的。

    九月十一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九月十四日《申报·自由谈》。

    〔2〕 萧伯纳于一九三三年乘英国皇后号轮船周游世界,二月十七日途经上海。

    〔3〕 巴比塞(H.Barbusse,1873—1935) 法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火线》、《光明》及《斯大林传》等。

    〔4〕 “大学教授,下职官员” 这是邵洵美在《十日谈》杂志第二期(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日)发表的《文人无行》一文中的话:

    “大学教授,下职官员,当局欠薪,家有儿女老少,于是在公余之暇,只得把平时借以消遣的外国小说,译一两篇来换些稿费……。”

    〔5〕 邹韬奋(1895—1944) 原名恩润,江西余江人,政论家、出版家。曾主编《生活》周刊,创办生活书店,著有《萍踪寄语》等书。《高尔基》(原书名《革命文豪高尔基》)是他根据美国康恩所著的《高尔基和他的俄国》一书编译而成,一九三三年七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这里所谈的批评,是指林翼之的《读〈高尔基〉》一文,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七月十七日《申报·自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