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孤雁(2/2)

险。这里有震天动地的惊雷,有翻滚折腾的密云,有深不可测的苍穹,有咆哮肆虐的大海,茫茫天地间,前不见彼岸,后不见侣伴,凄惨的声声哀鸣早已被大自然的万千呼啸所吞噬,又有谁能听见呢?在人生的征程上,人的生命何尝又不是这样的弱小,这样的不堪一击,这样的孤立无援呢?“失群”之悲又一再涌上心头。但是,诗人写到这里,感情却徒然一扬,“可怜的孤魂啊!/更不须向天回首了,”“也不须向海低头了。”诗人姑且将其他的杂念抛到一边:无涯的蓝天固然诱人,但毕竟过分神秘模糊了,还是现实一些吧,不要去苦苦追索形而上的难解之谜,现实的人生等待我们去开拓;大海固然凶蛮,但那属于“恶汉”的粗鄙,也根本没有理会的必要,“不要渍湿了你的翅膀/粘滞了你的行程!”在布满艰难险阻的旅程中,诗人拨开重重迷雾,毅然向那既定的目标奔走。“孤雁意识”中那决绝的一面充分展现了出来。

    第五至第七节可以称作是第三个层次,写的是孤雁对彼岸的展望。在闻一多这样一位来自农业文明的纯朴青年看来,正处于高度工业化阶段的资主义的美国实在让人胆寒:林立的建筑,黑烟奔突的工厂,疯狂地向美丽的大自然掠夺土地,它们四处伸展自己的“锐利的指爪”、把原本是和谐完整的大自然撕得七零八落,清明的天空乌烟瘴气,灿烂的日月也失去了光茫。传统的闻一多研究认为,这就是诗人为我们勾勒的“金元帝国”的特征。我认为,这种分析是不够确切的;诗人在这里其实并没有怎么控诉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他的立足点主要在于工业文明的机械化对大自然和谐的破坏。这与闻一多早年所受到的十九世纪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有关,当然更与他这位来自湖北浠水的乡绅之子所受到的农业文明陶冶息息相关。

    在闻一多所熟悉的中国农村,自然的山川草木与人类的活动是这样的默契、调合,与美国社会的大机器生产的喧嚣、嘈杂相比较,真有天壤之别。对中国传统文明颇为钟爱的闻一多是很难对这陌生的生活方式表示好感的!想到这里,“孤雁”陷入了迷惘,“飞来不知方向”,“息去又没地藏身啊!”于是,“失群”的懊丧之情强烈地涌了上来。如果彼岸真是那样一个“腥臊的屠场”,他又怎能贸然前往呢?

    就在这样低落的情绪当中,诗歌转入了第四个层次,也就是诗的第八至第十一节。这是孤雁对故乡的憧憬。前程的晦暗,人生的恐惧,很容易让中国诗人转入“归去来兮”的感叹。就在这个时候,“孤雁”的耳边仿佛传来了伙伴们深情的呼唤:“归来吧!归来吧!”接着在他的眼前行化出了故乡那恬静迷人的景色。这里芦花飘飞,西风习习,有“温柔的港溆”,平坦的沙滩,溶溶月色的映照下,你尽可以自由自在的婆娑起舞,大雁的自由快乐也就是诗人闻一多对故土的一种想象。有人认为,这是闻一多对祖国美景的描绘。我认为可以这么理解,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指遥远的“淡山明水”的家乡。因为只有在那里,他才真正的沐浴在自由与快乐之中,开明的家教,和睦的家庭,以及他那日夜思念着的迷人的书房──二月庐。早在清华学校念书之时,每到放假,诗人都急冲冲地赶回家中,为的是尽早坐在他那间温馨的书房里,潜心于令他快乐不已的精神漫游之中。

    但是,闻一多毕竟承受住了种种的不适,在美国勤奋求学,“成绩颇佳,屡蒙教员之奖评。”(闻一多《致父母》手稿)“孤雁”也没有真的顺着伙伴的呼唤,一路折回。诗的最后一节作出了这种决绝的决定,这就是诗的第五个层次。促使诗人(“孤雁”)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什么呢?诗歌告诉我们,原因有两个:首先是“不由分说的狂飙”。可以想象,这就是“五四”时代远涉重洋、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历史潮流,这是中国社会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任何个人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其次是个人的使命感和意志力。“孤雁”虽“孤”,却是必不可少的“信使”,肩负着千万人的嘱托,牵引了时代的希望,这样讲是否有意把诗人的留洋求学夸大了?其实没有,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这已经成为一种深厚的无意识心理积淀在人们心中,特别是对于闻一多这位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就更是如此了。我们必须承认,人是需要精神支柱的,无论它究竟是什么。在民族国家大义的鼓舞下,中国人往往都能在逆境中奋发,在挫折面前信心百倍,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先前“孤雁”离群决绝的态度当与这样的精神有关。

    “大雁”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典型意象之一,如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中,雁阵的活动因其鲜明的时令性而成为寒冷将至,万物肃条的标志,由此而与中国诗人多愁善感的心灵相呼应,于是,“雁”就成了“愁怨”、“迷惘”等心境的象征。闻一多表现去国离乡的苦恼,也以“雁”为依托,自然也属于对这一传统的继承。然而,在这一首诗中,“孤雁”又并不仅仅是愁苦的情绪符号,它本身也充满了意志力,有自己的个性、追求和思想,能够在急风暴雨、山呼海啸以及无涯的黑暗中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孤雁”是“五四”时代的“孤雁”,是新文化的结晶。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