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鲁迅译文序跋集-鲁迅 > 《北欧文学的原理》译者附记二〔1〕

《北欧文学的原理》译者附记二〔1〕(1/2)

    片上教授路过北京,在北京大学公开讲演时,我也在旁听,但那讲演的译文,那时曾否登载报章,却已经记不清楚了。今年他去世之后,有一本《露西亚文学研究》〔2〕出版,内有这一篇,便于三闲〔3〕时译出,编入《壁下译丛》里。现在《译丛》一时未能印成,而《大江月刊》第一期,陈望道〔4〕先生恰恰提起这回的讲演,便抽了下来,先行发表,既似应时,又可偷懒,岂非一举而两得也乎哉!

    这讲演,虽不怎样精深难解,而在当时,却仿佛也没有什么大效果。因为那时是那样的时候,连“革命文学”的司令官成仿吾还在把守“艺术之宫”〔5〕,郭沫若也未曾翻“一个跟斗”〔6〕,更不必说那些“有闲阶级”〔7〕了。

    其中提起的几种书,除《我们》外,中国现在已经都有译本了:——

    《傀儡家庭》 潘家洵译,在《易卜生集》卷一内。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

    《海上夫人》 (文中改称《海的女人》)杨熙初译。发行所同上。

    《呆伊凡故事》 耿济之等译,在《托尔斯泰短篇集》内。

    发行所同上。

    《十二个》 胡学译。《未名丛刊》之一。北新书局发行。

    要知道得仔细的人是很容易得到的。不过今年是似乎大忌“矛盾”,不骂几句托尔斯泰“矛盾”〔8〕就不时髦,要一面几里古鲁的讲“普罗列塔里亚特意德沃罗基”〔9〕,一面源源的卖《少年维特的烦恼》和《鲁拜集》〔10〕,将“反映支配阶级底意识为支配阶级作他底统治的工作”〔11〕的东西,灌进那些吓得忙来革命的“革命底印贴利更追亚”〔12〕里面去,弄得他们“落伍”〔13〕,于是“打发他们去”〔14〕,这才算是不矛盾,在革命了。

    “鲁迅不懂唯物史观”〔15〕,但“旁观”〔16〕起来,好像将毒药给“同志”吃,也是一种“新文艺”家的“战略”似的。

    上月刚说过不在《大江月刊》上发牢骚,不料写一点尾巴,旧病便复发了,“来者犹可追”〔17〕,这样就算完结。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一夜,译者识于上海离租界一百多步之处。〔18〕

    ※        ※         ※

    〔1〕本篇连同《北欧文学的原理》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号《大江月刊》,后未印入《壁下译丛》。

    〔2〕《露西亚文学研究》 即《俄罗斯文学研究》,片上伸所著文学论文集。

    〔3〕三闲 成仿吾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载一九二七年一月十六日《洪水》半月刊第三卷第二十五期)中曾论及“趣味文学”说:

    “我们由现在那些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可以知道这后面必有一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三闲即指此。

    〔4〕《大江月刊》 综合性杂志,陈望道主编,一九二八年十月创刊,出至十二月第三期停刊。陈望道(1890—1977),浙江义乌人,曾留学日本,研究社会科学、语言学。著有《修辞学发凡》,译有《苏俄文学理论》等。

    〔5〕成仿吾 湖南新化人,文学批评家。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后长期从事党的教育工作。“把守‘艺术之宫’”,指他在一九二二年一九二三年间提倡文学上追求“全”与“美”之类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艺术之宫”,原语出于英国诗人丁尼生,他写有以此为题的一首讽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