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九篇 终始(2/2)

躁动症状的,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比寸口大四倍的,并且脉象又大又快的,叫溢阳,溢阳是因为六阳盛极,而不能与阴气相交,所以称为外格。

    寸口脉比人迎大一倍的,病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厥阴心包络经。寸口脉比人迎大两倍,病在足少阴肾经,大两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脉比人迎大三倍,病在足太阴脾经,大三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太阴肺经。寸中脉比人迎大四倍,并且脉象又大又快的,叫做溢阴。溢阴是因为六阴盛极,而不能与阳气相交,所以称为内关。内关是阴阳隔绝的死症。人迎与寸口脉都比平常的大四倍以上的,叫做关格。出现了关格的脉象,人也就接近死期了。

    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的,就应泄足少阳胆经,而补足厥阴肝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必须切人迎与寸口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表现为躁动不安的,应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二倍,就应该泄足太阳膀胱经,补足少阴肾经。用二泄一补法,每两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应切人迎与寸口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同时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应取用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的,就应该泄足阳明胃经,补足太阴脾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二次,施针时,还应切人迎与寸口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表现为躁动不安的,就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

    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的,应该泻足厥阴肝经,以补足少阳胆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应切寸口与人迎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就应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二倍的,应该泄足少阴肾经,以补足太阳膀胱经。用二泄一补法,每两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应切寸口与人迎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应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的,应该泄足太阴脾经,以补足阳明胃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两次,施针时,还应切寸口与人迎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应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每日针刺两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太阳主胃,当谷气充盛时,人就气多血多,所以可以每日刺两次。

    人迎和寸口脉的脉象都比平常大三倍以上的,叫做阴阳俱溢。这样的病,如果不加以疏理,血脉就会闭塞,气血也不能流通,流溢于肉里,就会损伤五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妄用了灸法,就会导致变易,而引发其他的疾病。

    大凡针刺,都以达到阴阳调和为目的。补阴泄阳,就是补五脏不足的正气,泄六淫邪气,这样人才能声音清朗,元气充盛,耳聪目明。如果泄阴补阳,就会导致气血不畅。

    所谓针下得气而有了疗效,是说实证因为用了泄法,征候便由实转虚,这种虚症的脉象虽然与原来的大小相同,但已变得虚软不坚了;如果脉象仍然坚实,病人虽已感到轻快,但疾病也并未祛除。如果虚症用了补法,征候就会由虚转实,这种实症的脉象虽然与原来同样大小,却比先前坚实有力;如果经过针刺,脉象还像以前那样大,却虚软而不坚实,患者虽然觉得舒服,但疾病也未除去。所以应正确运用补泄的手法,以使补能充实正气,泄能祛除邪气,病痛虽不能随着出针而立即除去。但病势却必然会减轻。必须先了解十二经脉的机理,才能领悟终始章的深刻含义。阴经阳经各有固定的循行部位,与脏腑也有确定的配属关系,补虚泄实的原则也不能互为颠倒。针治也应按经取穴。

    凡适于用针治的病,都应当用三刺法,使针下获得谷气流通的感觉。由于邪气侵入经脉后会与血气相温和,会扰乱阴阳之气原有的位置,使气血运行的逆顺方向倒置,脉象的沉浮异常,与四时不相应,邪气就会滞留体内而淫溢流散。这些病变,都可用针刺治疗。初刺是刺皮肤,以使浅表的阳邪排出;二刺是刺肌肉,以使阴分的邪气排出;三刺是刺分肉,以使谷气流通而能得气,但得气后就可以出针了。所谓谷气至,是说在用了补法之后,会感觉到正气充实了,在用了泄法之后,会感觉到病邪被排出了。也因此知道谷气已到了。经过针刺,邪气被排出后,虽然阴阳血气还没有得以完全调和,但已察觉病痊愈。所以说准确地使用补法,正气就可得到充实;准确使用泄法,邪气就会衰退,病痛虽然不会随着出针而立即痊愈,但病势必定会减轻的。

    阴经的邪气旺盛,阳经的正气虚弱,就应该先补充阳经的正气,再泄去阴经的邪气,以调和其有余和不足。阴经的正气虚弱了,阳经的邪气盛了,应该先补阴经的正气,再泄去阳经的邪气,从而调和它的有余和不足。

    足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三脉,都搏动于足大拇指与食指之间,针刺时应当察视三经的实虚。如果虚症误用了泄法,叫重虚,虚而更虚,病情就免不了会加重。凡是刺治这类病症,可以先切其脉搏,脉的搏动坚实而急速的,就立即用泄法;脉的搏动虚弱而缓慢的,就用补法,如果用了相反的针法,那么病情就会加重。至于三经动脉,足阳明经在足跗之上,足厥阴经在足跗之内,足少阴经在足跗之下。

    阴经有病的,应刺胸部的腧穴;阳经有病的,应刺背部的腧穴;肩膊部出现虚症的,应当取上肢经脉的腧穴。对于重舌(舌下所生的一肿物,形状像小舌——译注。)的患者,应当用铍针,刺舌下根柱部,以排出恶血。手指弯曲而不能伸直的,即筋病;手伸直而不能弯曲的,属骨病。而病在骨的就应当治骨,病在筋的就应当治筋。

    用针刺的方法补泄时,必须注意:脉象坚实有力的,就用深刺的方法,出针后也不要很快按住针孔,以利其尽量泄去邪气;脉象虚弱乏力的,就用浅刺的方法,以养护所取的经脉,出针时,则应迅速按住针孔,以防止邪气的侵入。邪气来时,针下会感觉到坚紧而疾速。谷气来时,针下会感觉徐缓而柔和。脉气盛实的,应当用深刺的方法,向外泄去邪气;脉气虚弱的,就应当用浅刺的方法,使精气不至于外泄,而养其经脉,仅将邪气泄出。针刺各种疼痛的病症,大多用深刺的方法,因为痛症的脉象都坚实有力。

    所以说:腰以上的病,可取手太阴、手阳明二经的穴位针治;腰以下的病,可取足太阴、足阳明二经的穴位刺治;病在上部的,可以取下部的穴位;病在下部的,可以取上部的穴位;病在头部的,可以取足部的穴位;病在足部的,可以取腘窝部的穴位;病在头部的,会觉得头很沉重;病在手上,臂很沉重;病在足部的,会觉得足很沉重。取穴刺治时,应先找出最先发病的部位,然后再行针刺。

    春天的邪气伤人的毫毛,夏天的邪气伤人的皮肤,秋天的邪气伤人的肌肉,冬天的邪气伤人的筋骨。治疗与时令相关的病,针刺的深浅,应该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针刺肥胖的人,应采取秋冬所用的深刺法,针刺瘦弱的人,应采取春夏所用的浅刺法。

    有疼痛症状的病人,多属阴症,疼痛而用按压的方法却不确定痛处的,也属于阴症,都应当用深刺的方法。病在上部的属阳症,病在下部的属阴症。身体发痒的人,说明病邪在皮肤,属阳症,应采用浅刺的方法。

    病起于阴经的,应当先治疗阴经,然后再治阳经;病起于阳经的,应当先治疗阳经,然后再治疗阴经。

    刺治热厥的病,进针后应当留针,以使热象转寒;刺治寒厥的病,进针后应当留针,以使寒象转热。刺治热厥的病,应当刺阴经二次,刺阳经一次;刺治寒厥的病,应当刺阳经二次,刺阴经一次。二阴的意思,是指在阴经针刺二次;一阳的意思,是指在阳经针刺一次。

    久病的人,病邪的侵入必定已经很深,针刺这类疾病,必须深刺而且留针时间要长,每隔一日应当再针刺一次。还必须先确定邪气在左右的偏盛情况,刺之以使其调和,并去掉血络中的淤血。针刺的道理大体就如此了。

    针刺前,必须诊察病人形体的强弱和元气盛衰的情况。如果形体肌肉并不显得消瘦,只是元气衰少而脉象躁动的,这种脉象躁动而厥的病,必须用缪刺法,使耗散的真气可以收敛,积聚的邪气可以散去。

    针刺时,刺者应如深居幽静一样,静察病人的精神活动,又如同紧闭的门窗一样,心神贯注,听不到外界的声响,以使精神内守,专一地进行针刺。或用浅刺而留针的方法,或用轻微浮刺的方法,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直到针下得气为止。针刺之后,应使阳气内敛,阴气外散,持守正气而不让其泄出,谨守邪气而不让其侵入,这就是得气的含义。

    针刺的禁忌:行房事不久的不可针刺,针刺后不久的不可行房事;正当醉酒的人不可针刺,已经针刺的不能紧接着就醉酒;正发怒的人不可以针刺,针刺后的人不能发怒;刚刚劳累的人不能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过度劳累;饱食之后不可以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能食得过饱;饥饿的人不可以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受饥饿;正渴的时候不可以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受渴。异常惊恐的人,应待其情绪稳定之后,才可以针刺。乘车前来的人应该让他躺在床上休息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再给他针刺。步行前来的病人,应叫他坐下休息大约走十里路所需的时间,才可以针刺。以上这十二种情况,大多会脉象紊乱,正气耗散,营卫失调,经脉之气不能依次运行,如果此时草率地针刺,就会使阳经的病侵入内脏,阴经的病传致阳经,使邪气重新得以滋生。庸医不体察这些禁忌而用针刺,可以说是在摧残病人的身体,使其全身酸痛无力,脑髓消耗,津液不能布输,丧失了化生五味的精微,而造成真气消亡,这就是所说的失气。

    手足太阳二经脉气将绝时,病人的眼睛上视而不能转动,角弓反张,手足抽搐,面色苍白,皮包败绝,汗水暴下,绝汗一出,人也就快死亡了。

    手足少阳二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耳聋,周身关节松弛无力,目系脉气竭绝而眼珠不能转动,目系已经竭绝,过一日半的时间就会死亡了,临死时会面色青白。

    手足阳明二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口眼抽动、㖞斜,易惊恐,胡言乱语,面色黄,三脉躁动,脉气不行,这时人也就要死亡了。

    手足少阴二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面色发黑,牙齿变长且多污垢,腹部胀满,气机阻塞,上下不通等症,这时就接近死亡了。

    手足厥阴二经脉气将绝之时,病人会出现胸中发热,咽喉干燥,小便频数,心烦,甚至舌卷,阴囊上缩等症,并很快会死亡。

    手足太阴二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腹部胀闷,呼吸不利,嗳气,喜呕吐,呕吐时气机上逆,气机上逆面色就会发赤,如果气不上逆就会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就会面色发黑,皮毛焦枯等症状,人也因此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