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步战(2/2)

遇平易①之道,须用拒马枪②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方。法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③

    《五代史》:晋将周德威④为卢龙节度使,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榆关⑤之险。契丹⑥每刍牧于营、平⑦之间,陷新州⑧,德威复取不克,奔归幽州⑨。契丹围之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⑩闻之,约李存审⑾步骑七万,会于易州⑿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⒀,循涧而东。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先锋,进至山口,契丹以万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骑先进,免胄扬鞭,胡语谓契丹:“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⒁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⒂,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挝,三人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李存审命步兵伐木为鹿角阵⒃,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环寨而过,寨中发万弩齐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将至幽州,契丹列阵待之。存审命步兵阵于后,戒勿先动,令羸兵曳柴、燃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入战,存审乃趋后阵,起而乘之,契丹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口遁去,俘斩万计,遂解幽州之围。⒄

    【注释】

    ①平易:马本及唐本作“平阳”,但与下篇《骑战》对照,以“平易”为好,故从王本及汪本。

    ②拒马枪:古代作战中使用的一种能移动的障碍物,系以木材做成人字架,将枪头穿在横木上,使枪尖向外,设于要害处,主要用以防御骑兵突击,故名拒马枪。

    ③“步兵与车骑战者”以下诸句:语出《六韬·犬韬·战步第六十》。但本篇是摘要引证,并非全文。引文中提到的“行马”、“蒺藜”

    均系古代作战中使用的防御工具。

    ④周德威:五代后唐前身晋的名将,官至节度使。公元918年在与后梁军作战中阵亡。

    ⑤榆关:亦称“渝关”,即今之山海关。

    ⑥契丹:中国古族名兼政权名。

    ⑦营、平:即营州、平州;前者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后者治所在今河北卢龙。

    ⑧新州:治所在今河北涿鹿。

    ⑨幽州:治蓟县,位于今北京城西南。

    ⑩李嗣源:代北应州(今山西应县)人、沙陀族。本名邈佶烈,后为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姓名李嗣源。曾任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庄宗李存勖在洛阳兵变中被杀,李嗣源乘乱进入洛阳称帝,是为明宗,改名曰亶,成为五代后唐的第二个皇帝。

    ⑾李存审: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李存勖”,今据史载校改。李存审,后唐名将,本姓符,晋王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姓李。从李存勖破后梁军,与大将周德威齐名,官至节度使。

    ⑿易州:治易县,今属河北。

    ⒀大房岭:今北京市房山县西北的大房山。

    ⒁晋王:这里指李存勖,沙陀族首领李克用之子。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后,李克用因助唐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晋王。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即王位,龙德三年(公元923年)称帝,是为庄宗,都洛阳,国号大唐,史称“后唐”。

    ⒂西楼:契丹之都城,故址在今辽宁巴林左旗之波罗和屯。⒃鹿角阵:即以形似鹿角的树枝设置的阵地,以阻挡敌人前进。

    ⒄本篇史例出自《旧五代史·唐书·庄宗本纪第二》,又见《资治通鉴》卷270《后梁纪五·均王贞明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