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徐霞客游记 > 游庐山门记江西九江府

游庐山门记江西九江府(2/2)

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⑥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注释】

    ①汉阳峰:为区别于附近的小汉阳峰,通称大汉阳峰,为庐山最高峰。

    ②湖口:明为县,隶九江府,即今江西湖口县。

    ③失恃:无所依仗。作者此时身在峰顶,俯视群峰,都在脚下,故而有孤立无依之感。

    ④铮铮:坚刚挺立的样子。比肩:并肩,不相上下。

    ⑤昂霄逼汉:昂然直逼霄汉,即直冲云天的意思。

    ⑥际目:视野。【译文】

    二十一日告别慧灯和尚,从小屋后的小路直接攀登汉阳峰。攀援茅草、手拉荆棘地向上攀登二里路,到达汉阳峰顶。从南鸟瞰鄱阳湖,浩荡的湖水仿佛与天相连。东面远望湖口县,西面遥看建昌,各座山历历在目,没有哪一座不像失去了倚仗一样低头服输。只有北面的桃花峰,是诸山中铮铮可与汉阳峰并肩者,然而它昂首耸立逼近霄汉,这是它最美的地方了。下山走了二里路,沿着旧路,向五老峰前进。汉阳峰、五老峰,都是庐山南面的山,尤如两支角相对,而犁头尖则介于两者中间,退到后面,所以两座山峰相望很近。路都必须仍旧到金竹坪,绕过犁头尖后面,从它的左侧出来,向北转,才能到达五老峰,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已有三十里。我刚到岭角,遥望峰顶很平坦,不详悉五老峰的面目。等到到达峰顶,只见风很猛烈,没有流水,空寂而无人居住。因游历遍五老峰,才知道这山的北面,一冈相互连属;山的南面,则是从山绝顶平剖,分成五支,从空中下坠万仞,非常高险,其外没有重冈叠嶂的遮蔽,视野非常宽广;然而五座山峰排列一线,自己互相遮掩,一望不能兼收五峰,只能登上一峰,而峰两旁似乎无底。座座山峰各有奇险景观,相互不稍逊色,真是雄伟宽广的最高景观!【原文】

    仍下二里,至岭角。北行山坞中,里许,入方广寺,为五老新刹①。僧知觉甚稔三叠之胜②,言道路极艰,促余速行。北行一里,路穷,渡涧。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枝,郁葱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绿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于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③。又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潭前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从北东转。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其坞中一壁,有洞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云。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至绿水潭。详观之,上有洞翕④然下坠。僧引入其中,曰:“此亦竹林寺三门之一。”然洞本石罅夹起,内横通如“十”字,南北通明,西入似无底止。出,溯溪而行,抵方广,已昏黑。【注释】

    ①刹(chà):梵语“刹多罗”的省音译,原为佛塔顶部的装饰,亦称相轮,后则通称佛寺为刹。

    ②三叠之胜:即今三叠泉瀑布。在庐山东谷会仙亭旁,泉下即观音洞,洞下即绿水潭,潭畔岩上刻“竹影疑踪”。

    ③毓:同“育”,生。黛(dài):深青色。

    ④翕(xī):敛缩。【译文】

    仍然下山,二里路后到达岭角。向北走,在山坞中行进,约一里路后,进入方广寺,是五老峰新建的佛寺。知觉和尚非常熟悉三叠泉瀑布胜景,说是道路极其艰难,催促我快走。向北行走一里路,道路已穷尽,渡过涧水,随涧岸向东西方向走,哗哗流淌的涧水下注于乱石之中,两边有山夹峙,丛竹及长树枝,上上下下葱葱郁郁;时时仰望见露出的岩石如在绿色中飞动,点缀在山间;越进入,胜景越美好。接着,涧岸旁的路也穷尽了,只好从涧中的乱石中往前行走,圆的石头滑脚,尖的石头刺破鞋子。就这样往前走了三里,找到绿水潭。一泓很深的碧水,其上有汹涌澎湃的涧流倾泻而下,奔流的水有如喷雪,溅起阵阵雪白的水花;停留于潭中的水,是深青色的。又走过一里多路,就是大绿水潭。流水的态势,至此将要下坠,流量比前大一倍,汹涌澎湃也益加厉害。潭前的峭壁无规则地耸立,回环着相互逼近峙立。往下鸟瞰,似乎无底,只听到轰雷般似乎要震倒峡谷的响声,心里恐惧,眼光昏花,不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坠去。到这里,涧中的路也穷尽了,于是向西面攀登山峰。峰前石台依势崛起,俯看四周层层崖壁,显得阴森而狭窄。泉水为崖石所掩蔽,无法看见,一定要到对面的峭壁之间,方能够全部看清其胜景。于是沿着山冈,从北向东转。二里路后,走到对面峭壁上,往下俯视,则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的流泉情景,才依次全部看清楚。那山坞中一崖壁上,有像门大小的洞两个,知觉和尚就指着它说是竹林寺的大门。过了一会儿,北风从湖口吹上来,寒冷使人战栗起来,急忙返归旧路,到达绿水塘。详细地观察绿水潭,看见上面有洞敛缩着往下坠。知觉和尚引导我进入其中,说:“这也是竹林寺三门之一。”然而洞本来是石缝隙相夹而起,其内横通有如“十”字,南北通明透亮,往西进入好像没有底似的。出洞,沿溪岸而行,抵达方广寺时,天已昏黑。【原文】

    二十二日 出寺,南渡溪,抵犁头尖之阳。东转下山,十里,至楞伽院侧。遥望山左胁,一瀑从空飞坠,环映青紫,夭矫①混漾,亦一雄观。五里,过栖贤寺,山势至此始就平。以急于三峡涧,未之入。里许,至三峡涧。涧石夹立成峡,怒流冲激而来,为峡所束,回奔倒涌,轰振山谷。桥悬两岩石上,俯瞰深峡中,迸珠戛玉②。过桥,从歧路东向,越岭趋白鹿洞。路皆出五老峰之阳,山田高下,点错民居。横历坡陀③,仰望排嶂者三里,直入峰下,为白鹤观。又东北行三里,抵白鹿洞④,亦五老峰前一山坞也。环山带溪,乔松错落。出洞,由大道行,为开先道。盖庐山形势,犁头尖居中而少逊,栖贤寺实中处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则鹤鸣峰也,开先寺当其前。于是西向循山,横过白鹿、栖贤之大道,十五里,经万松寺,陟一岭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则开先寺也⑤。从殿后登楼眺瀑,一缕垂垂,尚在五里外,半为山树所翳,倾泻之势,不及楞伽道中所见。惟双剑崭崭众峰间,有芙蓉插天之态;香炉一峰,直山头圆阜耳。从楼侧西下壑,涧流铿然泻出峡石,即瀑布下流也。瀑布至此,反隐不复见,而峡水汇为龙潭,澄映心目。坐石久之,四山暝色,返宿于殿西之鹤峰堂。【注释】

    ①夭矫:屈曲而有气势的样子。

    ②迸(bènɡ):溅射。戛(jiá):打击。进珠戛玉:形如珠溅射,声如击玉响。

    ③坡:一作“陂”,山旁称坡。陀(tuó):岩际称陀。坡陀:不平坦。

    ④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这里读书,并随身养一白鹿,因此得名白鹿洞。宋代设书院,与睢阳、嵩阳、岳麓并名,为当时著名的书院。朱熹知南康军,也在这里聚徒讲学。历代屡有修建。

    ⑤开先寺:在庐山南麓鹤鸣峰下,创建于南唐。1707年康熙敕书“秀峰寺”,因改名。【译文】

    二十二日 走出方广寺,从南面渡过溪水,抵达犁头尖的南面。向东转下山,走十里路,到达楞伽院侧面。遥望山左侧半腰,一瀑布从空飞坠而下,环映出四周的青青紫紫,混漾中显出一种屈曲的气势,也是一雄丽景观。走五里路,经过栖贤寺,山势至此开始趋向平缓,因为急于三峡涧的游览,未进入栖贤寺。一里路多,到达三峡涧。涧由石壁夹立形成峡口,汹涌的水流冲激而来,为峡口所约束,奔腾回旋,汹涌激荡,轰鸣声震荡山谷。一桥悬架两边的岩石上,在桥上俯视深峡中,激荡的流水有如珍珠溅射,声有如敲击玉响。过桥后,从岔路向东,翻越山岭奔向白鹿洞。道路都出现在五老峰的南面,山田高下不一,民居错落散布。横行经过的路很不平坦,仰望层峦叠嶂的地方还有三里。直接进入山峰之下,是白鹤观。又向东北方向行走三里,抵达白鹿洞,这里也是五老峰前的一处山坞。环山的溪流有如带子,高大的松树错落山间。走出白鹿洞,由大道上走,这是通往开先寺的道路。大概庐山的形势,犁头尖处于中间而稍稍偏一些,栖贤寺实际上正处于中间地区,五老峰向左突出,其下即是白鹿洞;右边峙立的,则是鹤鸣峰了,开先寺正当其前。于是向西面,沿着山,横穿过通往白鹿洞、栖贤寺的大道,走十五里,经过万松寺,登上一岭而后下山,巍然南向的那座山寺,就是开先寺了。从大殿后面登楼远眺瀑布,一缕垂垂向下的水帘,还在五里路之外,一半为山树所遮蔽,倾泻而下的态势,不及楞伽道中所看见的壮丽。只有双剑峰在众峰中间显得特别高峻,有芙蓉插天的态势;香炉峰那一座山峰,挺直而山头形成圆形的土山丘。从楼侧向西面走下山沟,涧溪流水铿然地泻出峡石口,此即是瀑布的下流。到这里,瀑布反而隐蔽不复能看见,而峡石口的流水汇合为龙潭,澄澈得能映出人的心境和眼睛。坐在石头上很久时间,四山都已沉入夜色,才返回到殿西之鹤峰堂歇宿。【原文】

    二十三日 由寺后侧径登山。越涧盘岭,宛转山半。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也。五里,攀一尖峰,绝顶为文殊台。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自巅至底,一目殆无不尽。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下台,循山冈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一径忽入,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越涧再上,得黄石岩。岩石飞突,平覆如砥。岩侧茅阁方丈,幽雅出尘。阁外修竹数竿,拂群峰而上,与山花霜叶,映配峰际。鄱湖①一点,正当窗牖。纵步溪石间,观断崖夹壁之胜。仍饭开先,遂别去。【注释】

    ①鄱湖:为鄱阳湖的省称。鄱阳湖现有面积397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21米,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译文】

    二十三日 由开先寺后的侧边小路登山。越过溪涧,盘旋于山岭,在山半宛转前行。隔着山峰又看见另一瀑布,并挂在瀑布东面的,就是马尾泉了。走过五里路,攀登上一座尖山峰,其绝顶为文殊台。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四面无有倚靠,峰顶有文殊塔。对面的崖岩削立,高达万仞,瀑布发出轰轰的响声向下坠落,与文殊台仅仅相隔一涧,从崖巅到崖底,一眼几乎看不尽。不登临这文殊台,就不尽知这瀑布的胜景之妙。走下文殊台,沿着山冈的西北面追溯溪流,即是瀑布的上流。一条小路忽然伸入,山回谷抱,黄岩寺正高踞在双剑峰下。越过溪涧再向上攀登,得以到达黄石岩。岩石有的奇异突兀,有的平覆如磨刀石。岩侧的茅草阁方丈,幽雅脱离尘世。阁外面有修竹数竿,在群峰之上轻轻摆动,与山花、秋天的霜叶,辉映相配于山峰之间。远眺鄱阳湖一片,正对着窗户。在溪涧、岩石间放开步伐游览,观赏断崖、夹壁的种种景致。仍然在开先寺用饭,饭后告别而去。【评析】

    庐山之秀,天下奇观。而其中最有特色者,当数流泉飞瀑。作者此篇游记,在这方面的描写也尤为突出。如十九日:“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二十二日:“遥望山左胁,一瀑从空飞坠,环映青紫,夭矫滉漾,亦一雄观。……里许,至三峡涧。涧石夹立成峡,怒流冲激而来,为峡所束,回奔倒涌,轰振山谷。桥悬两岩石上,俯瞰深峡中,进珠戛玉。”等等,虽着墨不多,但用语新奇,颇见气势。尤其是二十一日的三叠泉瀑布:“北行一里,路穷,渡涧。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枝,郁葱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如是三里,得绿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又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潭有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在山、水、石、潭的微妙关系中,张弛有致地展现水流的隐现缓急和瀑布的壮观之势。

    此外,文中几处登高远望的描写,也颇可称道。如二十日:“四壁万仞,俯视铁船峰,正可飞舄。山北诸山,伏如聚螳。匡湖洋洋山麓,长江带之,远及天际。”二十一日:“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等等,文笔省净,而境界开阔壮大,读之足可荡涤心胸。文中最后一笔:“岩侧茅阁方丈,幽雅出尘。阁外修竹数竿,拂群峰而上,与山花霜叶,映配峰际。鄱湖一点,正当窗牖。”犹如一幅明净疏朗的淡墨山水画,清雅别致,意趣盎然,真可令人顿生出尘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