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徐霞客游记 >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2/2)

一峰突起,多奇石怪松。登之,俯瞰壑③中,正与接引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注释】

    ①狮子林:黄山北部有狮子峰,形如卧地的雄狮,狮首有丹霞峰,腰有清凉台,尾有曙光亭。狮子张口处有寺庙称狮子林,后毁,原址在今北海宾馆处。

    ②接引崖:应即今始信峰。

    ③壑(hè):山沟。【译文】

    走下光明顶进入庵里,黄粱米饭已做熟了。饭后,向北走,经过一座山岭,在草木茂盛的林莽中徘徊,走进一座庵中,庵名叫狮子林,就是智空所指点的歇宿之处。狮子林的主持和尚霞光,已在庵前等待我了。他指着庵北面的两座山峰说:“徐公可以先行了结这处胜景的游览。”我听从他的话。俯身窥视两山峰的北面,只见峰峦众多、山岭并列,一起耸立着争相显示奇异。顺着两峰往西走,山崖忽然中断,架设木桥将两边连通,上面有一棵松树,可以攀引着越过木桥,即是所谓的接引崖了。过了接引崖。穿过石岩缝隙向上攀登。乱石间连缀的地方很危险,以木料作石梁相架,也可以在其中行走,然而不如坐在岩石上往下窥探,景致更壮丽。走下接引崖,顺小路往东行一里多路,就是石笋矼。石笋矼山脊倾斜连绵,两夹崖壁悬于山坞中,乱峰森罗万象,它西边的一面就是在接引崖上所窥视的地方。石笋矼侧面一山峰突起,上面很多奇石怪松。登上山峰顶,俯瞰山谷中,正好与接引崖对视,峰回山转,顿改前观。【原文】

    下峰,则落照拥树,谓明晴可卜,踊跃归庵。霞光设茶,引登前楼。西望碧痕一缕,余疑山影。僧谓:“山影夜望甚近,此当是云气。”余默然,知为雨兆也。【译文】

    走下山峰,只见夕阳拥围着松树,以为明天的晴朗是可以预卜了,不由得跳跃欢呼着赶回狮子林庵。霞光主持准备好茶水,引导我登上前楼。向西眺望,天边有一缕碧绿色的痕迹。我怀疑是山峰的阴影。霞光和尚说:“山影夜晚看起来很近,这应当是云气。”我一下子沉默无语,知道这是要下雨的预兆了。【原文】

    初七日 四山雾合。少顷,庵之东北已开,西南腻①甚,若以庵为界者,即狮子峰亦在时出时没间。晨餐后,由接引崖践雪下。坞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所谓“扰龙松”是也。【注释】

    ①腻(nì):凝滞。【译文】

    初七日 四周的山都被雾掩合成一体了。一会儿,庵东北面的雾已经散开,而西南方的雾还很浓腻,如果以庵为分界处,就是很近的狮子峰也在雾中时现时没。早餐后,由接引崖踏着积雪下山。山坞半腰上一座山峰突起,峰上有棵松树挣裂开石头而出,粗大的树干却高不到二尺,向斜面沿伸,弯曲盘结,翠绿的枝叶曲折环绕有三丈多长,树根上上下下穿过石岩,其长度几乎与山峰之高相等。这就是所谓的“扰龙松”了。【原文】

    攀玩移时,望狮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为案山。二里,蹑其巅,则三面拔立坞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笋、接引两坞迤逦至此,环结又成一胜。登眺间,沉雾渐爽①,急由石笋矼北转而下,正昨日峰头所望森阴径也。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②。【注释】

    ①爽:开朗。

    ②悚(sǒnɡ):恐惧。【译文】

    攀登游玩了一段时间,看看已走出狮子峰,于是拄着手杖往西走。这座山峰在狮子林庵的西南方,叫案山。走二里路后,登上案山之巅,三面拔地而起峙立山坞中,山下面是森罗万象的峰峦和众多的山岭,从石笋矼、接引崖两处山坞曲折连绵到这里,环绕盘结又形成一处胜景。登高远眺之间,浓雾渐渐轻爽开朗,急忙从石笋矼北面踅转而下,正是昨天在峰顶所看见的阴森道路了。群峰有的很高有的很低,有的巨大有的纤小,有的峭直有的倾斜,行进其中往往擦身穿绕而过。俯仰窥视,辗转回顾,每走一步都产生新奇的感觉;但是山谷深而积雪厚,每走一步都有一种恐惧。【原文】

    行五里,左峰腋一窦①透明,曰“天窗”。又前,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状,则“僧坐石”也。下五里,径稍夷②,循涧而行。忽前涧乱石纵横,路为之塞。越石久之,一阙新崩,片片欲堕,始得路。仰视峰顶,黄痕一方,中间绿字宛然可辨,是谓“天牌”,亦谓“仙人榜”。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③雪,至是始芳。抵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④。还餐松谷,往宿旧庵。余初至松谷,疑已平地,及是询之,须下岭二重,二十里方得平地,至太平县共三十五里云。【注释】

    ①窦(dòu):孔穴。

    ②夷(yí):平坦。

    ③稽(jī):留止。

    ④“抵青龙潭”句:黄山北部松谷溪中有五个龙潭,即青龙、乌龙、黄龙、白龙、油龙。五潭颜色各异,深浅不同。松谷庵就在附近。【译文】

    走了五里路,见左边山峰腋部有一孔穴透出光明,称作“天窗”。又前行,山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的形状,则是“僧坐石”了。往下走五里路,道路稍稍平坦,顺着山涧水前行,忽然前面山涧中乱石纵横,路为之阻塞。越过乱石走了很久,见到新崩开的一个缺口,片片石壁似乎就要堕落,才重新找到行路。仰视峰顶,有黄色的一方痕迹,中间绿色的字宛然可辨认,这就叫“天牌”,也叫做“仙人榜”。又前行,到鲤鱼石;再往前行,是白龙池。总计走了十五里路,一座茅庐出现在涧水边,这是松谷庵的旧址。再走五里路,顺着溪水边向东西方向走,又渡过五条溪水,就到达松谷庵了。再顺着溪水往下走,溪边阵阵香气袭人,是一棵亭亭玉立的梅树正在开花,山谷严寒到处积雪,到这里才开始有花香芬芳。抵达青龙潭,这是一泓深得碧绿的水,又汇合了两条溪水,比之白龙潭,气势既雄壮,又有突兀的大石,奔流的溪水向潭中乱注,远处近处的群峰环卫着,也是一处优美的景观。回到松谷庵吃晚饭,在松谷庵旧址的茅庐里住宿。我初到松谷庵时,猜测已经是平地,等到这里询问人,说是还必须走下二重山岭,二十里山路后方能够找到平地,到太平县共有三十五里路云云。【原文】

    初八日 拟寻石笋奥境,竟为天夺,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亦愈厚。余急欲趋炼丹台,遂转西南。三里,为雾所迷,偶得一庵,入焉。雨大至,遂宿此。【译文】

    初八日 准备去寻觅石笋矼的奥秘之境,不料竟然被上天所剥夺。浓雾迷漫山野,抵达狮子林时,风更大,雾也愈加浓厚。我急切想要疾趋炼丹台,于是转向西南方向。走三里路,被浓雾迷失了道路,偶然得见一庵,就进入庵里。大雨下起来,于是只好在此住宿。【原文】

    初九日 逾午少霁。庵僧慈明,甚夸西南一带峰岫不减石笋矼,有“秃颅①朝天”、“达摩面壁”诸名。余拉浔阳蹈乱流至壑中,北向即翠微诸峦,南向即丹台诸坞,大抵可与狮峰竞驾,未得比肩石笋也。雨踵至,急返庵。【注释】

    ①秃颅:无发为秃,秃颅即和尚。【译文】

    初九日 过了中午,天气稍稍晴朗。庵里的和尚慈明,很夸奖庵西南一带的山峰岩洞,认为不减石笋矼的险奇,有“秃颅朝天”、“达摩面壁”诸名胜可供游览。我拉着浔阳叔翁踏过乱流来到山谷之中,向北走就是翠微峰等各峰峦,向南走就是炼丹台等各山坞,景致大体上可与狮子峰并驾齐驱,而不能与石笋矼比肩一致了。雨接踵而至,我们急忙返回庵中。【原文】

    初十日 晨雨如注,午少停。策杖二里,过飞来峰,此平天矼之西北岭也。其阳坞中,峰壁森峭,正与丹台①环绕。二里,抵台。一峰西垂,顶颇平伏。三面壁翠合沓②,前一小峰起坞中,其外则翠微峰、三海门蹄股拱峙。登眺久之。东南一里,绕出平天矼下。雨复大至,急下天门。两崖隘肩,崖额飞泉,俱从人顶泼下。出天门,危崖悬叠,路缘崖半,比后海一带森峰峭壁,又转一境。“海螺石”即在崖旁,宛转酷肖,来时忽不及察,今行雨中,颇稔③其异,询之始知。已趋大悲庵,由其旁复趋一庵,宿悟空上人处。【注释】

    ①丹台:即炼丹台,在黄山中部炼丹峰下。峰上有石室,室内有炼丹灶,峰前即炼丹台,颇宽平,台下有炼丹源,隔谷有晒药岩。

    ②合沓(tà):重叠。

    ③稔(rěn):熟悉。【译文】

    初十日 早晨,大雨如注,中午时稍微停了一会儿。拄手杖走二里路,经过飞来峰,这是平天矼西北面的山岭。飞来峰南面的山坞中,山峰壁立陡峭,正好与炼丹台相互环绕。二里路后,抵达炼丹台。向西垂的一座山峰,峰顶很平坦,三面有青翠绿树覆盖的岩壁重重叠叠,前面一座小峰峦突起于山坞中,山坞外则是翠微峰,三海门像脚与腿一般地环卫峙立着。登上峰顶四处眺望了很久,向东南方走一里路,从平天矼下绕出来。大雨重又下起来,急忙走下天门。两旁狭隘得仅有肩宽,崖顶上的飞泉,都是从人头上泼下来。走出天门,高耸的山崖悬空重叠,道路沿着山崖半腰延伸,比之后海一带森严的山峰、陡峭的岩壁,又转变为另一种境地。“海螺石”就在岩崖旁边,宛转的形态非常像只海螺。来的时候忽略了,来不及仔细观察,现在在雨中行走,倒很熟悉它奇异之处,这是询问别人后才知道的。后来去大悲庵,从大悲庵旁又再去另一庵,在悟空上人处宿歇。【原文】

    十一日 上百步云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岈,兀兀①欲动,前下时以雪掩其险,至此骨意俱悚。上云梯,即登莲花峰道。又下转,由峰侧而入,即文殊院、莲花洞道也。以雨不止,乃下山,入汤院,复浴。由汤口出,二十里抵芳村,十五里抵东潭,溪涨不能渡而止。黄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即南流如汤口,亦北转太平入江;惟汤口西有流,至芳村而巨,南趋岩镇,至府西北与绩溪会②。【注释】

    ①兀(wù)兀:高耸特出。

    ②“黄山之流”句:松谷之水源自黄山往北流,即今凄溪河;焦村之水源自黄山往西流,再折北,即今秧溪河;汤口之流亦往北,即今麻河;汤口西之流明称新安江,今又称西溪;绩溪从绩溪县来,明代称为杨之水,即今练江;岩镇应即今岩寺,在歙县西境。【译文】

    十一日 登上百步云梯。百步云梯的石磴很陡,似乎一直插入了蓝天,爬石磴时脚趾几乎触到脸腮,而且石磴的石条倾斜、中间空隙很大,高凸突兀,似乎在动。先前下山时因积雪掩盖了它的险要,到现在看清了不觉毛骨和心里都一齐恐惧起来。上完百步云梯,随即登上去莲花峰的路;又向下转,由莲花峰侧面前进,就是通向文殊院、莲花洞的路了。因为雨一直不停,于是下山,进温泉院里,再次沐浴。由汤口出来,行二十里路抵达芳村,走十五里抵达东潭,溪水暴涨不能过渡而停下来。黄山的溪流,如松谷溪、焦村溪,都是向北流出太平县;即便向南流的汤口溪,也向北转,流到太平县后再流向长江;唯独汤口西边有条溪流,到芳村而成巨流,向南流去岩镇,到徽州府西北面与绩溪汇合。【评析】

    作者先后两次游黄山,本篇所记是第一次。由于天气不佳,前后十天的行程中,前有冰雪塞道,后有雾雨阻途,给本已十分艰难的黄山之旅更倍加艰巨和危险。但作者仍不减其豪兴,蹑雪循涧,持杖凿冰,踯躅菁莽,雨中攀崖,坚持着游遍了黄山诸景,表现了一个旅游家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黄山风景秀丽,无限风光,云石松泉,秀峦奇峰,令人观赏不尽。而在这种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游览,毕竟难以纵情尽兴。因此本篇主要是对黄山的总体描写,对于每日行踪和具体景观,除了初六、初七两天由于天气较好而游览较为尽兴,文笔也随之较为展开之外,其他部分的描写则大多较为简略。在这些或详或略的描写中,都颇见作者的文字表现功夫。如写远景,“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写温泉,“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写奇松,“平顶短鬣,盘根虬干”;写观感,“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写梯磴,“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岈,兀兀欲动,前下时以雪掩其险,至此骨意俱悚”,等等,都十分精致巧妙,生动传神。而初五、初六日之游中,描写佛寺僧人,“泉光云气,撩绕衣裾”,“磬韵香烟,穿石而出”,“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数语,使云山雾海的黄山更有一番佛国仙乡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