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军用(2/2)

六千乘。螳螂武士三人共载,兵法谓之霆击,陷坚陈,败步骑。  方首铁棓维朌⒁,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鉞。大柯斧⒂,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钺。方首铁槌,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槌。败步骑群寇。  飞钩⒃长八寸,钩芒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千二百枚,以投其众。  三军拒守,木螳螂剑刃扶胥⒄,广二丈,百二十具,一名行马。平易地,以步兵败车骑。  木蒺藜⒅,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轴旋短冲矛戟扶胥⒆百二十具,黄帝所以败蚩尤氏⒇。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步骑。  突瞑(21)来前促战,白刃接,涨地罗(22),铺两镞蒺藜,参连织女(23),芒间相去二寸,万二千具。旷野草中,方胸鋋矛(24),千二百具,张鋋矛法,高一尺五寸。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狭路微径地陷,铁械锁参连,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垒门拒守,矛戟小橹十二具,绞车连弩自副。三军拒守,天罗虎落(25)锁连,一部广一丈五尺,高八尺,百二十具。虎落剑刃扶胥,广一丈五尺,高八尺,五百二十具。  渡沟堑飞桥(26),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渡大水,飞江(27)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八具,以环利通  索张之。天浮(28)铁螳螂,矩内圆外,径四尺以上,环络自副,三十二具。以天浮张飞江,济大海,谓之天潢,一名天舡(29)。  山林野居,结虎落柴营,环利铁锁,长二丈以上,千二百枚。环利大通索大四寸,长四丈以上,六百枚。环利中通索大二寸,长四丈以上,三百枚。环利小徽缧长二丈以上,万二千枚。  天雨盖重车上板,结枲鉏铻(30),广四尺,长四丈以上,车一具,以铁杙(31) 张之。  伐木大斧,重八斤,柄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棨䦆(32)刃,广六寸,柄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铜筑固为垂,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鹰爪方胸铁耙,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铁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两枝铁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  芟(33)草木大镰,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大橹刃,重八斤,柄长六尺,三百枚。委环铁杙,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椓杙大锤,重五斤,柄长二尺以上,百二十具。  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盾二千,矛盾二千。修正攻具,砥砺(34)兵器巧手三百人。此举兵军用之大数也。”  武王曰:“允哉!”  【注释】  ①科品:种类,品类。  ②武冲大扶胥:设有大盾的大型战车。扶胥,战车的别名。  ③材土:勇猛而武艺高强的战士。翼,护卫。  ④武翼大橹矛戟扶胥:一种装备有大盾牌和矛戟的战车。  ⑤绞车连弩:一种用绞车张弓,能连续发射箭矢的强弩。  ⑥提翼小橹扶胥:装备有小盾牌的小型战车。  ⑦大黄参连弩大扶胥:装备有大黄连弩的大型战车。大黄,一种强弩的名称。参连弩,能连续击发的强弩。  ⑧飞鬼、电影:两种旗帜的名称。  ⑨绛缟:大红色的丝绢。  ⑩螳螂武士:骁勇善战的武士。  ⑾辎车骑寇:轻快迅捷的战车。  ⑿电车:快如闪电的战车。  ⒀矛戟扶胥轻车:一种配备有矛戟的轻型战车。  ⒁方首铁棓维朌:一种大方头的铁棒。棓(bàng),通棒。朌:同“颁”,大头。  ⒂大柯斧:长柄斧头。柯,斧柄。  ⒃飞钩:古代兵器,似剑而曲,可用来钩取敌人。  ⒄木螳螂剑刃扶胥:一种用以拒守的木制战车,形似螳螂,有尖刃向外。  ⒅木蒺藜:用木料制成的形如蒺藜的有刺障碍物。  ⒆轴旋短冲矛戟扶胥:一种配备有冲角矛戟可以旋转的战车。  ⒇蚩尤氏:传说中九黎族首领,有兄弟九十一人,均兽身人头,能呼风唤雨,勇猛善战,后与黄帝争夺中原,失败被杀。  (21)突螟:在天色黑暗时进行突袭。  (22)地罗:地网。  (23)参连织女:将蒺藜连缀在一起的障碍物。织女,本是一种类似蒺藜的草,此处指一种带有尖刺的障碍物。  (24)方胸鋋矛:齐胸高的小矛。鋋(yán),短柄小矛。  (25)天罗虎落:一种障碍物。天罗,缀有蒺藜的网。虎落,竹篱。  (26)飞桥:一种可折叠的桥或壕桥。  (27)飞江:一种可济渡江河的浮桥。  (28)天浮:一种浮桥。  (29)天舡:大船。  (30)结枲鉏铻:指在木板上契刻齿槽,使与战车吻合。枲(xǐ),麻。鉏铻(jǔyǔ),排列成锯齿状。  (31)铁杙:铁桩或钉子一类的东西。杙(yǐ),橛,桩子。  (32)棨䦆(qǐjué):一种大锄头。  (33)芟(shān):除草。  (34)砥砺:磨刀石,此处意为磨快、磨利。  【例证】  武器装备是战争力量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战斗力的物质基础,不仅影响军队的士气,还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着重大的影响。即本篇所说的:“此兵之大成也。”忽必烈使用回回炮攻克襄樊,就是这样的一个事例。  至元四年(1267 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发动了攻宋战争,把主攻方向选在南宋的喉襟要地襄阳、樊城(今湖北襄樊)。襄阳位于汉水南岸。樊城位于汉水北岸,依山傍水,设防坚固,易守难攻。蒙古军用铁骑和步兵连续发起多次进攻,都未能破城。强攻不下,只好改为长期围困。坐镇大都(今北京)的忽必烈,为此整日苦思破城良策。他联想起先前蒙古军西征时,曾缴获过一种回回炮,威力巨大,声震十里,可以洞城裂垒。此时围攻襄樊,何不试用一下?于是,下令从武库中调拨这种大炮,可是因年久失修,己不堪使用。忽必烈赶紧派使者到西域去征调能够制造这种大炮的能工巧匠进京造炮。  两名回回族造炮高手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应召携带家眷和造炮工具日夜兼程,来到大都。忽必烈亲至馆舍慰问,并设宴招待,然后调集百名技工,选好造炮场所,要求一年之内造出五门大炮。二位炮匠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三个月后,五门大炮已经制成。忽必烈闻讯,即亲往检阅试炮。只见一声令下。大炮击发,一声巨响,震耳欲聋;炮弹如离弦之箭,飞出千余步远,弹着处土石飞溅,现出一个深达数尺的大弹坑。忽必烈一见威力如此巨大,龙颜大悦,当即奖赏了两位炮匠,祝贺他们提前完成了造炮任务。几个月后,二位炮匠又造出了五门大炮。忽必烈即令他们携带造成的十门大炮,由部队护送至前线,把大炮安装在樊城东南角。主帅一声令下,十门大炮同时击发,“声震大地,所击无不摧陷”。接着,移炮轰击襄阳。围困长达五年之久的襄、樊二城,相继被攻破。忽必烈闻讯大喜,即将此炮命名为“巨石炮”,命令元军携炮直趋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忽必烈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看到了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对于能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先进技术,总是及时加以吸取应用,从即位时起,他就“遣  帖木儿、李舜钦等行部,考课各路诸色工匠”,选用各种能工巧匠到京城,只要是有技能之人,不分国籍种族,不论地位高低,均加以重用。从而保证了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