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 附录 常见电影名词解释(7)

附录 常见电影名词解释(7)(1/2)

    附录 常见电影名词解释(7)

    【第三代导演】

    指从解放初到“文革”前活跃于影坛的一批导演,代表者和代表作品有:成荫(1917~1984),曾导演《南征北战》(1950)、《西安事变》(1982)等影片;郑君里(1911~1969),曾导演《一江春水向东流》、(与蔡楚生合作)、《乌鸦与麻雀》(1949)、《林则徐》(1958)、《聂耳》(1959)等影片;崔嵬(1912~1979),曾导演《小兵张嘎》(1963)等影片;凌子风,曾导演《红旗谱》(1960)、《骆驼祥子》(1982)等影片;水华(1916~1995),曾导演《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1960 与王滨联合导演)、《伤逝》等影片;谢铁骊,曾导演《早春二月》(1963)、《今夜星光灿烂》(1980)等影片;谢晋(1923~),曾导演《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鸦片战争》等影片。第三代导演的主流倾向是描绘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留下许多传统影片的经典作品,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刻下时代的印迹。他们中的许多人的艺术创作一直延续到**十年代。从中反映了导演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并且主要不是年龄的区分,而是作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特征性差异,并且他们自身不是也不可能是僵滞的,正如钟惦棐所言:“时代有谢晋而谢晋无时代。”

    【第四代导演】

    指“文革”前夕毕业、“文革”后开始获得独立拍片机会的中年导演群。代表者和代表作有:黄建中(1941~),曾导演《小花》(1979)、《如意》(1982)、《良家妇女》(1986)等影片;郑洞天(1944~),曾导演《邻居》(1981与徐谷明联合导演)、《鸳鸯楼》 (1987)等影片;张暖忻(1940~),曾导演《沙鸥》(1981)、《青春祭》等影片;滕文骥(1944~),曾导演《生活的颤音》、《都市里的村庄》(1982)等影片;吴天明(1939~ ),曾导演《人生》(1984)、《老井》(1987)、《非常爱情》(1998)等影片;吴贻弓(1938~),曾导演《巴山夜雨》(1981)等影片;谢飞,曾导演《本命年》(1991)、《黑骏马》(1996)等影片。第四代导演是对中国传统电影语言作出积极探索的一代。1979年,张暖忻、李陀发表的论文《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成为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宣言。在第四代导演的前期创作中,他们举起与“回归真实”相应的追求纪实美学风格的旗帜,强调深入社会生活特别是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大量采用实景拍摄,运用长镜头,大量采用非戏剧化的、逼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