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 第三章 “文化寻根”电影思潮(13)

第三章 “文化寻根”电影思潮(13)(2/2)

辱交织在一起,把他们的昨天今天的图景浓墨重彩的交叉绘制在一幅充满地方特色的风景画卷中,从历史的纵剖面展现了一个历史流程,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给人们的心灵刻下痕迹。透过《老井》,折射出中国几代人的苦难史,也许只有曾经经历过的或者被哪个时代深深触及过的人会体会最深。

    第五代导演初了展示乡村的贫瘠,还注重对乡村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人们精神内在追求的探询。在第五代的导演中,周晓文似乎始终是一个个例。他善于发现故事,更善于以电影语言将它讲述得摇曳生姿。他的《二嫫》除却贫瘠与穷困,裸露的山崖、逶迤地山间土路、寂寞的山村之夜,更展示的是一种乡村精神救赎,表述著一种对于现代文明的深刻地疑虑。影片中瞎子和二嫫的身份是农民,那么,他们却是些“离土未离乡”的农民。在周晓文影片的叙境中,当代中国甚至当代中国农村,已在“现代化”的路上走得很远很倦了;只是“现代化”非但不是一种有力而有效的救赎,令人无限憧憬的共同梦;相反,它只是唤起名目更为繁多的**或曰**的代偿方式,提供些个人的、别无选择中的无奈选择而已。它使二嫫得以实现她短暂、固执的人生目的:拥有“全县最大的电视机”,这几乎是一个小小的“个人奋斗”的奇迹;但这并不能在任何意义上改变二嫫的生活。这台“画王”,使二嫫精疲力竭,她甚至无力去享有她的骄傲与荣耀;事实上,倚坐在电视机旁的二嫫,远不如二十九英寸的画王那样光彩动人,而更象是一个不相称的陪衬;这与其说是她的希冀,倒不如说是榨干了她的梦魇。周晓文更善于书写当代中国的寓言,而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洞察,使他无法对“现代化”进程持有巨大期待与狂喜,无法分享充满了80年代中国社会的沉重而轻飘的忧患意识。这部当代中国的寓言,不仅在两个家庭的故事中显现了社会权力格局的变迁,而且在更为细腻微妙地人际关系之中,在多重自逆、互逆的心理线索中,展现出一个远为复杂的社会情态:“世界”已然闯入了中国乡村,但仍难于触动这艰辛而沉重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