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 第二章 现实主义电影道路的迷失(21)

第二章 现实主义电影道路的迷失(21)(1/2)

    第二章 现实主义电影道路的迷失(21)

    二、“人民性”原则的电影审美期待

    什么是人民性?即将竣工的花费数亿元的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党委书记王争鸣接受《深圳商报》采访时说:“国家大剧院要在尽可能多的表演艺术门类中,用尽可能好的节目,为尽可能广的人群,提供尽可能优的服务,体现人民性。”“高雅艺术与大众需求有着强烈的互接需要。让艺术从小众走向大众,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否则只能成为‘艺术的终结’。以此来看国家大剧院,人民性显得尤其至关重要。如果端起高雅殿堂的架子,变成达官贵人的‘私家花园’,让大众远离了艺术,那么其门庭若市的可能也就岌岌可危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①王争鸣书记的言语讲得十分准确、深刻、生动,高度概括了艺术与人民的关系。简单地说,“人民性”就是我们领导经常挂在唇边的一句口头禅“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是真正地为人民服务。电影艺术是表演的艺术,更是人民的艺术。苏珊.朗格说:“真正的艺术情感是人类的情感,它无法不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关联。”②对于电影审美与人民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原则去把握。

    首先,“人民性”与导演主体性追求并不矛盾。每个艺术家都尽可能追求主体性创造,在题材选择、拍摄角度与镜头运用上都打上导演独特的艺术追求烙印。但是,导演的主体性追求与审美个性如果绝对化,片面化,孤立化,那就是一种极端的个性化追求,将鲜花当作毒草,将牛屎当作蛋糕,将媚外当作开放,将庸俗当作崇高。海德格尔认为,应把人的主体性确立在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及现代与传统的内在和谐的基本范畴内才是合理的。因此,导演的视角应该关注的是自我与社会、自然与他人的和谐关系的建构之中,而作为社会中心活动的主体“人民”需要导演自觉的予以关注。关心人民,就是关心社会,也是关心自己。将自己的艺术创作与人民故意对立起来,拍摄出的作品也是玩家的雕虫小技。真正伟大的导演历来都是注重对人民的关注。从中国第一代导演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第二代导演蔡楚生、孙瑜、吴永刚、费穆;第三代导演谢晋、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第四代导演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张子恩、宋崇、丛连文等无数先辈杰出的电影家身上,都可以看到他们电影精神和作品与人民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