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卷五 禅门一日(4)(1/2)

    卷五 禅门一日(4)

    在结集佛经时,阿难尊者遵从佛陀的吩咐,经文用“如是我闻”开头。

    “如是我闻”。——我(阿难尊者)听佛陀这样说。

    在佛典中,文殊菩萨曾这样赞叹阿难尊者:“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

    对于每一个读经人,这个“我”,不仅指阿难尊者,也是我们自己。

    在柏林禅寺参学生活禅期间,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诸如净慧老和尚讲经说法、护法居士回山朝礼、一行禅师来访等,我记录了一些。

    净慧老和尚说:“小事就是大事。”

    我的理解是:一、佛法讲八万细行。细行,就是细微处的行持。细微处,在生活中,往往会被忽略。对于学禅者,这些被忽略的细微处,往往就是我们的放逸处。如果心能够在细微处起观照,我们就会观照好自己的身口意,从而庄严身心,庄严佛法。二、佛法无分别、无取舍,要把握好自己的当下一刻、当下一念。对于当下一刻来说,应事接人,如果不分别的话,自然没有小与大的区别。

    净慧老和尚说:“见人欢喜者,必是欢喜人;见人烦恼者,必是烦恼人。”

    我的理解是:

    一、我们仔细地观瞻佛、菩萨像,就会发现,佛、菩萨像相好端严、安祥从容,面带微笑。佛、菩萨没有一张冷冰冰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孔。他们脸上布满微笑,我们只要看一眼,就会有一眼的欢喜。

    眼里有了欢喜,心里就有欢喜。心里有了欢喜,言行就有欢喜。言行有了欢喜,周围就有欢喜。周围有了欢喜,我们的生活就有欢喜。生活里有了欢喜,烦恼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二、佛、菩萨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多苦多恼的娑婆世界里。为什么他们脸上总带着微笑,我们却总愁眉苦脸呢?

    也许,是因为,佛是觉者,是已经觉悟了的人;菩萨是觉有情,是有情世界的觉悟者。而我们,生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里,是迷而不觉的人。

    觉悟的人有欢喜,迷途的人多苦恼。我们是可以选择欢喜的。为什么不呢?

    觉悟到这一点,在生活中,待人接物,我们面带微笑,就是随喜众生,就是实践“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的“喜无量心”。如果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欢喜无量,世界也会欢喜无量。

    以事校心,离蝇营狗苟远些,乐称人善,不念人恶,必是见人欢喜者。

    谁不愿做一个充满欢喜的人?

    六、晚钟

    有一年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