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卷四 舌尖上的禅(7)(2/2)

人会仔细挑拣。盛夏的时候,一些肉白的小虫子被一条条地挑出来。数百人的粥,十几斤米,要一粒一粒地挑拣。这是慈心。

    僧人在煮粥时,要不断地用勺子搅动粥,以防靠近锅底的粥煳了。我看到一位系着围裙搅粥的僧人,口中念念有词。我问他:“你在念什么?”他一笑,“我每搅动一下,就念一声阿弥陀佛。”

    煮好的粥,要等上殿念经的僧人吃过之后,在厨房里忙碌的人要等到最后才能吃。吃粥时,我留心到做饭的僧人把馒头留出一小块。待碗里只剩粥底时,他用筷子夹起那块小馒头,轻轻地把碗底揩干净。这是惜物,也是慈悲。

    行堂前,我问煮粥的僧人:“这么早起来为大众服务,累不累?”他笑着指了指斋堂挂着的条幅,没有说话。条幅上的字句,出自《华严经》,“令众生欢喜,即令诸佛菩萨欢喜”。这是喜心。

    僧人用餐,一般只吃八分饱。因为吃得过饱,容易昏沉,不利于禅修。另外,来寺里的人多,如果饭不够用,他留出二分可以让他人吃。这是舍心。

    如果能够体会慈悲喜舍,我们就会体会到什么是生活禅。

    五、吃粥了也无?洗钵去

    在柏林禅寺,早餐喝粥,雷打不动。

    “那么多的年月过去,粥,依然是最为信赖的食物。淘洗过的白米,舀起清凉的水淹没它们,耐心的火焰使水米交融。渐渐地,米香溢起,锅内变得滚烫、黏稠——这就是粥。平和、缓慢,粥总是默无声息地温暖和充实着我们的胃。粥从不伤人。清晨,白色热汽中的母亲,在柴灶旁,安静,甚至有些入神地等待着粥的最后烧成。就像当年,她静静地等待着儿女的长成。”(引自作家黑陶的散文《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