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老庄论道 > 五、庄子论人生(3)

五、庄子论人生(3)(2/2)

对伯夷、叔齐非常推崇。子贡曾经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回答:“古之贤人也!”儒家将伯夷、叔齐当成君子的化身,当成君子的代名词。

    跖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强盗,手下有数千人。在儒家那里,跖是违法作乱之徒,所以也将他称作“盗跖”。

    在儒家看来,伯夷与盗跖,有天壤之别。一个是君子,一个是违法作乱的势利小人。而在庄子看来,他们都对自己的身心性命做工具性的对待。从做工具性对待意义上而言,这两个人是没有什么不同的。虽然“所死不同”,但是“残生伤性,均也”。

    庄子说伯夷是为了求名,有没有依据呢?也不是没有依据。孔子就讲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还讲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不怕颠沛,不怕造次,怕的是一辈子没有成名。

    不管是死于名,还是死于利,都是“残生伤性”;不管是殉利、殉名,还是殉家,以至殉天下,都是“伤性以身为殉”。在“残生伤性”、“以身为殉”方面,伯夷、盗跖、君子、小人,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世人都以伯夷为君子,以盗跖为小人。而在道家看来,殉名虽然与殉利有所不同,但其为殉则一,其于残生伤性则均。盗跖殉利虽然不足取,但伯夷殉名也不值得提倡。君子之行实际上也是小人之行,俗之所谓君子,实际上也不过是小人。

    庄子非议伯夷,并不是认为盗跖之行就值得提倡。而是有感于世人推崇伯夷而以之作标榜,刻意而行,只会对自己的生命做工具性对待。如此一来,这与盗跖残生伤性又有什么区别?求名的人并不比求利的人更为高贵,也并不比求利的人更为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