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象外与环中(2/2)

理由,中国人崇拜书家,常常胜过了崇拜画家。崇

    拜画家,常常胜过了崇拜建筑师。而崇拜文人画,亦胜过了崇拜宫院画。

    科学家的生命则寄放在纯客观的物理上,距离实际人生更远了。我们若以艺术家的创造心情来看科学家,则科学家应该可以说是更艺术的。何以故?因其能纯粹忘却自我而没入外面的事象中,因而在外面事象中获得了自我之存放。但此种自我,却已是纯粹事象化了,更没有自我之原相存在。因此说科学家是更艺术的艺术家。因此科学家在科学真理之发现上,是绝对没有所谓个性与人格之痕迹存在的。岂仅如此。在科学发现之后面,几乎可以使人忘却有人之存在了。因科学是超人生的,非完全遗忘人生,不能完成科学。因此我们只有在追忆科学家那一番探求真理之过程中,有时可以稍稍领略一些科学家们之日常生活与其内心精神。至于在科学家所发现的科学真理上,则丝毫不带有科学家自身之踪影。

    继之再说到宗教。西方人的宗教,实和他们的科学貌异神近。因非遗忘人生,即不能进入宗教。他们亦必是先忘却了自己,而后始能祈求没入宗教的教理中。他们所信的宗教教理,几乎也可说是一种纯客观而又同时是非人生的。他们先把握到上帝的心情,再始回头来处世,在他们心坎深处,不该存有家庭,不该存有世间,他们只该以体认到的上帝的心情来处家庭,来处世间。在其追求宗教信仰之一段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其日常生活与夫其内心精神之一斑,但在其所信仰之真理中,则同样不能有信仰者自己的个性与人格之重要与地位,甚至不应该有人的地位存在呀!至少在理论上是须得如此的。

    只有道德生活,乃始确然以各人之个性与人格为主。艺术科学与宗教,其主要对象及其终极境界,大体说来,可以说是非人生的。只有道德对象,则彻头彻尾在人生境界中。上文所谓别人活在我的心里,我活在别人的心里,这完全是一种道德境界。我们只有在道德境界中,可以直接体会到当事人之个性与人格。此种个性与人格,不仅保存于其生前,抑且保存于其死后。不仅在其生前,其个性与人格,可以随时有扩大,抑且在其死后,其个性与人格,依然有继续扩大之可能。世界伟大人格,无不于其死后保留,亦无不于其死后继续扩大。若不能继续扩大,亦即不能随时保留。让我们粗浅举例,如孔子释迦与耶稣,其死后之人格,岂不依然保留,而且在继续扩大吗?七十子时代之孔子,到孟荀时代,两汉时代,宋明时代,其人格既随时保留,而又继续扩大了。若使自今以后,孔子人格还能随时保留,必然仍将继续扩大。若使不能继续扩大,便会逐渐消沉,而失其存在。释迦耶稣是一宗教主,似乎与孔子不同,然其人格之所以亦随时保留而继续扩大者,则因其已由宗教人生而渗透到道德人生故。一切宗教人格之扩大,莫非由其道德人格之扩大:中国人崇拜道德人格,尤胜于崇拜宗教人格。崇拜圣人,尤胜于崇拜教主,其理由即在此。由于同一理由,中国人崇拜一文学家,亦必兼本于崇拜其道德人格,而后其作品始得被视为最上乘。然而文学作家之人格,虽亦可以随时保留,而终不能随时扩大,此所以中国人之视文学家,终不如其视一圣贤人格之更见崇重,其理由亦在此了。

    这里我们又将提到东西人生态度之不同。东方人以道德人生为首座,而西方人则以宗教人生为首座。西方人的长处,在能忘却自我而投入外面的事象中,作一种纯客观的追求。他们的艺术文学科学宗教种种胜场莫不在此。中国人的主要精神,则在能亲切把捉自我,而即以自我直接与外界事物相融凝。中国人的艺术与文学皆求即在其艺术与文学之作品中,而直接表现自我。中国人的宗教生活也如此,因此在佛教中有中国禅宗之产生。这在宗教圈中而依然看重了自我,于是乃有所谓狂禅者出现。而中国人的科学造诣,则不免要落后。若说中国人是超乎象外,得其环中,则西方人可说是超其环中得乎象外了。西方人最高希望应说能活在上帝心中,而中国人可说是只望活在别人心中。上帝还是象外的,别人则仍是在环中。就哲学术语来说,东西双方依然有向内向外之别。人生终不能不有所偏倚,这亦无可奈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