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生生神学 > 第三章 融贯中西(11)

第三章 融贯中西(11)(1/2)

    第三章  融贯中西(11)

    蒂利希的存在主义神学,汪维藩并不能完全接受,按照他的理解,上帝应该是一位具有位格的存在者,而不能理解为“存在”、“无限”、“绝对”、“终极”等术语,但蒂利希提出靠体验、领悟来到达上帝,而不是靠逻辑分析等思维方式认知上帝的主张则为汪维藩所认同和接受;蒂利希所主张的福音真理的历史性、开放性观点也为汪维藩所赞同,他认为福音真理作为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本身是不可变的,但是对福音真理进行阐释的神学却是历史性的、可变的,神学就是对福音真理进行符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文化需要的阐释。此外,蒂利希关于基督教与文化之关联的观点也为汪维藩所赞同,他认为宗教是文化的核心、内质,宗教高于文化,有文化所不能企及的那至高至深的一个领域,他也希望基督教能够参与今日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建设,并希望一个中国化了的基督教能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振兴。

    第四节  潘霍华入世的基督信仰的影响

    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又译为朋谔斐尔、朋霍费尔,是德国新教神学家,主要著作有《追随基督》(The Cost of Discipleship,又译为《作门徒的代价》),其遗著《狱中书简》,原名《抵抗与服从》(Widerstand und Ergebung),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随后又以《为上帝被囚》为题在美国英译出版,在英美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被视为注重此世、正视世俗的新基督教生活方式的宣言,潘霍华本人也被视为激进的世俗神学的先驱,这种神学的核心是对现代世俗生活方式进行新的神学评价,这种评价表现出对历史和社会的注重此世的、经验论的、负责任的态度。潘霍华的思想对汪维藩影响至深,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摒弃廉价恩典,追求“昂贵的恩典”;二是坚守信仰,回到圣经,面对此世;三是“非宗教性解释”,在一个上帝不在场的社会和教会中,活出基督、彰显基督、体现基督。

    在《追随基督》一书中潘霍华阐明了做基督徒意味着分担上帝的苦难、遭弃和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