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仕途的玄机 > 第四章 至尊者的罪身——张汤之殇(34)

第四章 至尊者的罪身——张汤之殇(34)(2/2)

现实是“见知故纵”依然严实捆缚着帝国官吏,而盐铁官营甚至成为中华帝国历代的国策。

    是的,张汤死了,司马迁说“张汤死而民不思”,张汤是否真的需要被怀念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但可以肯定至少还是会有五个人无法忘记这位曾经的上级。

    这五人是兒宽、杜周、王温舒、尹齐和咸宣。

    兒宽早年受教于本朝大儒欧阳生,通晓《尚书》后以“文学”科得到千乘郡(辖今山东省北部惠民地区、东营市等部分地区,郡治千乘)的荐举赴京师受业于孔安国,后以射策第二名的成绩补任廷尉文学卒史。这时的廷尉正是张汤,而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还是刀笔吏的天下,儒生出身的兒宽受到排挤,被任命为从史一职外派至北地郡(辖今甘肃省东北部、宁夏北部以及陕西西部部分地区,郡治马领),负责当地畜牧业数年。

    一次奏谳成为兒宽的转机。廷尉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将疑难案件上奏天子请求裁度,这次的上奏文书已经被武帝两次退回。廷尉府中的其他掾史没人能够猜测得到武帝的意图,奏对继续不合上意的后果不会十分美妙。已从北地郡调回廷尉府的兒宽,主动承揽下草拟奏疏的工作,拟定好奏疏又为同僚朗读一遍,以征求进一步的建议,结果无人能够再有所改进,一府皆服。

    张汤很快得到这个消息,大为惊讶之余亲自召见了这位下属,言谈之间张汤确定兒宽才华绝顶,便以他为廷尉掾。兒宽没有辜负张汤对他的重用,他为廷尉所拟定的奏疏几乎每次都可以得到武帝的即刻批准。最后,如此精彩的奏疏甚至引起了武帝的好奇,“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张汤借此向武帝举荐了兒宽,就是这件事使得张汤意识到武帝对儒学文章的偏好,也明白了儒生的价值。从此,张汤治狱开始向儒学靠拢,兒宽被任命为奏谳掾,完全依据儒家经典中的古法义决疑狱,此即前文所讲的春秋决狱。张汤升为御史大夫后将兒宽从廷尉府带到御史府为掾,又推荐他出任侍御史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