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先秦(22)(2/2)

定不接受公子雍,秦军就是敌人。对敌人,就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连夜喂饱了马,出兵攻击秦军,秦军毫无准备,自然败退。先蔑这时担任下军主将,自然极其为难,在随着部队追击秦军到边境时,他便逃往秦国;士会的处境也差不多,也同时逃往秦国了。

    荀林父把先蔑的家属和财产器用全部运送到秦国去,说:“作为同寮,我尽自己的心意。”

    士会逃到秦国后,三年不见先蔑。有人劝士会去见先蔑,士会说:“我和先蔑同有迎立公子雍之罪,没有办法留在晋国了。这是不得而已的出逃,并不是我认为先蔑的做法正确,还有什么和他见面的必要呢?”到六年以后,晋国的大夫们怀念士会,于是设法用计使士会回归晋国。

    这则故事,可以使我们看到春秋时期大臣们决定拥立国君和迎立国君时,讨论和行动的一个实例,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某些社会风习。这次晋国迎立年长的公子雍虽然未能成功,但却提出了一个国家多难时要拥立年纪大些的公子为国君的原则,开辟了嫡长子继承制以外的某种特例。后来一些国家的大臣们在国家多难时拥立或迎立年长的国君,常以此事为例。

    (取材自《史记·晋世家》、《史记·秦本纪》、《左传·文公六年、文公七年、文公十三年》)

    59.邾文公卜迁

    邾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后又称为邹国,其范围约相当于今山东省费县、邹县、滕县、济宁、金乡等县地区,原来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后来在邾文公执政时期,打算将都城迁到绎山(又称峄山,亦称邾峄山、邹山,在今山东邹县)下建都,邾文公于是命史官占卜,吉凶如何?史官占卜的结果是:“迁到绎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邾文公说:“如果能利于民,就是孤的利啊!天生民而树之君,君的存在就是为了利民的。民既然有利,孤的利也就在其中了。”左右的大臣们说:“如果把国都迁居到别的地方,国君的生命可以活得长久些,这样做岂不是更好吗?”邾文公说:“国君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养民。国君个人生命的短和长,是一时的事情;利民与否,是长久的事情。既然神的指示,迁到绎地有利于民,当然就应该迁去,还有能比利民更加吉祥的事情吗?”

    于是邾人将国都迁入绎地。当年五月,邾文公真的死了。后之史家评价邾文公说;“知命。”“知命”,就是懂得把生命用在最起作用的地方的意思。

    (取材自,《传·文公十三年》)

    60.楚庄王问鼎

    楚庄王(前613——前590)即位三年,不管政事,日夜游乐,而且下令于国中说:“有敢谏者,杀无赦。”

    臣子伍举入谏。楚庄王左边抱着郑姬,右边抱着越女,坐在钟鼓之间。伍举说:“臣想给大王说一则隐语。楚国高山上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楚庄公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伍举,你退下吧!我已经知道了。”

    过了几个月,楚庄公仍旧日夜游乐,不管政事。大夫苏从入谏,楚庄王说:“你听到过我的命令吗?”苏从对答说:“如果微臣被杀而大王能够醒悟,臣愿死!”楚庄王于是罢淫乐,开始管理政事,诛杀了在这三年中表现不好的臣民数百人,而将表现好的数百人升官。提拔伍举、苏从两人主管楚国政事,国人都十分高兴

    国内政事上轨道了,楚庄王进而征服了周围的庸国等小国,打败了宋国。楚庄王八年,带兵讨伐戎国,陈兵于周天子京城的近郊以示楚国兵力的强大。周定王(前606——前585)派王孙满到楚军中慰劳楚庄王。

    楚庄王于是趁这个机会向王孙满打听周鼎的大小、轻重。周鼎是周代从前朝传下来的传国宝鼎,共计九只,一向是象征周天予的至高无上权威的。王孙满巧妙地避开楚庄王的问题说:“在德不在鼎。”

    楚庄王此时正是踌躇满志,便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挡我对九鼎的兴趣。楚国强大得很,军旅如林,把每个军士战戟钩口上的尖尖头折下来,加在一起,也足以铸成九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