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先秦(3)(2/2)

,散发给贫弱百姓。

    于是,诸侯们都拥护周武王代殷为天子,周武王作《周书·武成》,纪载伐纣成功的功绩。

    周武王住进了纣王的王宫,在接受这座王宫的祭天仪式上,周武王向“天皇上帝”报告周已代殷为天子说:“革殷,受天明命。”“革”是变革的意思;“受天明命”,是指周武王的当天于是接受上帝的大命。所以,在《周易》中,索性把“革”字和“命”字连用,出现了“汤武革命”的说法。汤是指成汤,武是指周武王,都是变革了旧朝代、建立了新朝代的帝王。“革”是变革旧朝代,“命”是建立新朝代。这样,就产生了“革命”一词,一直沿用到现在。

    (取材自《史记·殷本纪》、《史记·周本纪》)

    13.向箕子请教

    周武王战胜殷纣王并即位为天子以后两年,武王访问了原来是殷贤臣的箕子,向他请教:殷朝何以会亡国?箕子因为自己原来是殷朝的臣子,不忍讲述殷纣王的坏话,只肯对周武王谈谈一般朝代灭亡的规律。箕子的谈话被记录下来,这就是现存的《周书·洪范》篇。《洪范》中所说的朝代兴亡的规律,自然是总结殷代和殷代以前的君王兴衰的历史经验,也包括殷纣王垮台的教训在内。因为这是历史上第一篇专门总结王朝兴衰的文件,所以历来受到封建政治家和学者的重视,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成为许多世代儒家学者们和皇帝大臣们的必读经典著作。

    现在我们不妨摘几段《洪范》中的话来看看,为什么它会在后代受到那么高的重视:

    “做帝王的人要正直公平,对任何人都不应该有偏向,对臣下不应有好恶的成见。”这段话的原文中,有一句“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一直是后代政治家们不断引用的名言。

    “帝王对庶民中最孤弱的人也不应虐待,对有权势的大臣更是应该敬畏了。”这可以算是告诫那些掌握有无限权力的帝王们如何对待臣民的一个基本原则。

    但是,最有趣的,还是《周书·洪范》篇中的以下一段话:

    “国君凡是遇有决定不下来的大事,自己先要在心里认真想想,然后再与大臣商量,然后再和庶民们(自由民)商量,然后再和掌管龟卜、(史官的占卜法)和筮(巫师的占卜法)的大臣商量。

    “国君赞同,龟卜赞同,筮赞同,大臣赞同,庶民赞同,是大同大吉。

    “国君赞同,龟卜赞同,筮赞同,大臣反对,庶民反对,吉,可行。

    “大臣赞同,龟卜赞同,筮卜赞同,国君反对,庶民反对,吉,可行。

    “庶民赞同,龟卜赞同,筮卜赞同,国君反对,大臣反对,吉,可行。

    “国君赞同,龟卜赞同,筮卜反对,大臣反对,庶民反对,若处理国内事务,吉,可行;若处理国外事务,凶,不可行。

    “龟卜和筮卜都反对,其他人赞同,以安静不动为吉,有所行动则凶。”

    这应该说主要是殷代积累下来的国君在遇有大事时如何听取各方面意见以决定行动与否的政治经验。这里我们看到,庶民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政治经验中规定了,国君必须听取庶民的意见。再一点是,如果各方面认为应该做的事,国君即使自己反对,也应该做。这是明确地提出了,国君的权力应该受到多方面力量制约的原则。这一制约原则,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发展成为相当明确和系统的封建制约思想几乎成了历代明君的政治守则。

    关于龟卜和筮卜的两种占卜法,在决策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固然是反映了当时的迷信气氛,但又不能看作完全是迷信。龟卜是史官的占卜法,筮卜是巫师的占卜法。这两种占卜法又各由史官和巫师来解释吉凶,而史和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统治阶级中最有历史知识和最有文化的一部分人,具有国君的师傅和政治咨询的双重身份,所以他们对占卜结果的解释中,必然会把他们的有关历史和现实的政治经验结合进去,也可以说,史和巫正是起了相当于现代的政治和政策研究部门的作用。

    显然,箕子所讲的这些国君必须遵守的原则,是包括殷纣王覆灭的教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