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三章 城战(19)(2/2)

话,那到最后也不可能是你的。中年男人刘备站在空荡荡的徐州城内,心情复杂,感慨万千。

    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他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事实上他别无选择。

    但是徐州人民有选择。

    他们选择了刘备。

    他们选择刘备的方式很特别:跪请刘备保护他们。

    徐州的驻防部队也选择了刘备。

    他们选择刘备的方式也很特别:跪请刘备接受城防大印。

    刘备潸然泪下,人世间的事看来真是“不争是争”。他处处躲着徐州,徐州却千方百计地爱上了他。这一切其实都缘于那个“义”,那个江湖名声啊。

    刘备只得接受它。接受徐州。

    毕竟一切都水到渠成了。一切都瓜熟蒂落了。如果说原来要了徐州会玷污自己的那个“义”,那个江湖名声的话,那么现在不会了。

    因为他是被迫的。

    他确实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刘备在这一瞬间突然感受到这个“义”字的重量。一个“义”字,原来可以压垮一座城池的。这样的发现让他震撼不已。

    曹操也震撼不已。

    为刘备不费半箭之功白得徐州。

    曹操一向以为,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得到什么东西,必须自己动手去抢,而不能靠他人赏赐。抢来的东西远比赏来的东西来得可靠。这是他的一个人生经验。

    为了向刘备传达他的这个人生经验,曹操再次蠢蠢欲动。

    他要出兵了。

    目标是徐州。

    兵没出成。

    荀彧拦住了他。

    因为荀彧感受到了某种危险的迫近,尽管曹操毫无知觉。

    荀彧是个谋士,大谋士。

    作为大谋士的一个特征是荀彧的眼睛。

    他的眼睛很特别。特别在看问题的角度上。

    荀彧看问题不像一般人,只看到正面。

    一般来说,荀彧看问题是不看正面的。他只看侧面与后面。

    这叫见常人之所未见。

    那么这一次荀彧看到了什么呢?毫无疑问,他没有看到刘备,也没有看到徐州。在他眼里,他们都是问题的正面,不值得一看。

    荀彧看到的是兖州。

    还有吕布。他们才是问题的侧面与后面。

    曹军一旦再征徐州,兖州必定有失。因为吕布亡我之心不死。所以兖州一定要留兵。留兵多少合适?留兵多则徐州攻不下,留兵少则兖州有失。这个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到时候徐州未得,兖州又失,是谓彷徨失措。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兖州没了,徐州攻下来了,但这种可能性基本为零。因为现在的徐州不是陶谦的徐州,而是刘备的徐州,是民心可用的徐州,是士气可用的徐州。总之,是铜墙铁壁的徐州。这样的徐州,能攻下来?即便能攻下来,是否可以守得住?这一切都是大问题。

    曹操胆战心惊了。

    为荀彧的这一番见解。

    他不得不绝望地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不必自己动手去抢而白得的东西,而这竟然是刘备装白痴后的一个胜利成果,曹操的心里真叫一千个不服气一万个不服气。此时此刻,他极度渴望发泄,渴望为集结起来的部队寻找一个突破口。

    那么,曹操能如愿以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