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正说成语 > 正说成语 第四章(2)

正说成语 第四章(2)(2/2)

来越红火,不少青少年趋之若鹜”;“ 明星化何必趋之若鹜”;“网络传销案频发,不明真相者仍趋之若鹜”。用对的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人“趋之若鹜”的对象都是些不好的事物。

    为什么媒体在运用这个词时错多对少呢?是因为我们的作者在写作中没有从根本上弄懂“趋之若鹜”的真正含义,而只是凭字面理解,把成语理解为“争着赶去”的意思,而忽视了争着去追逐什么,是不是“不好的事情”。

    鸭子在中国传统上被看成是蠢笨的象征,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自然也不是什么好景象,这样想,成语“趋之若鹜”带有贬义的色彩就不难理解了。

    有个叫“西祠胡同”的网站,上面有很多卖淫信息,吸引了众多网友趋之若鹜,《现代快报》据此发出报道:“‘西祠胡同’竟含有卖淫信息,众多网友趋之若鹜”,“卖淫信息”当然是不好的事物,这里用“趋之若鹜”就显得非常贴切。

    而齐白石的画堪称无价之宝,非常值得艺术爱好者观摩,所以艺术爱好者们踊跃前往,自然就不是“趋之若鹜”。

    正说成语之三三

    垂手可得还是唾手可得

    哈尔滨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在《百家讲坛》一期节目中谈自己读《墨子》的体会时,用了成语“垂手可得”。节目播出后,立即招来了网友的纷纷指责,一些网友说应该是“唾手可得”。事实上,这是一组音异、形近、意同的两个成语,隋教授用的就是“垂(chuí)手可得”,而非“唾(tuò)手可得”。为此,我还特地下载了视频重新查看,发现央视字幕上显示的也是“垂手可得”,所以一点问题没有。当然,假如字幕上打的是“唾手可得”,而隋教授说的是“垂手可得”,那自然是有一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