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我的战国我的策 > 拾 我不是危言耸听

拾 我不是危言耸听(2/2)

有逆反心理。顺毛摸,小狗小猫喜欢,人更喜欢。

    是啊,这些人说的是否实在呢?张仪要证明他们说的不实在。

    于是,张仪继续说:“主张合纵的人都互相结党,认为合纵政策很好。臣可以给大王讲一个历史上的故事。据臣所知,齐鲁交战三次,鲁国三战三胜,可是鲁国却因胜而衰,最后竟因此而亡国。徒有战胜的虚名,实际上却陷于危亡的命运,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现在赵国跟秦国相比,就如同齐国跟鲁国。秦、赵两次战于漳水之上,又两次在番吾山交战,都是赵国打败了秦军。但四次战争以后,赵国损失几十万大军,仅仅剩下一个首都邯郸。虽然有战胜秦国的虚名,可是赵国却因此而衰弱,这是什么缘故呢?还是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如今秦、楚互通婚姻,两国结为兄弟之邦;韩国献宜阳(这是胡说的,因为拔宜阳,残三川是甘茂做的)给秦国,魏国献河外给秦国,而赵国更到秦邑渑池给秦国朝贡,并且割让河间地方给秦,纷纷成为秦的附庸国。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魏攻打齐国南部,然后还将全部征调赵国之兵渡过河关,长驱直入向博关进攻,这样即使再想臣事秦国已来不及了,因此希望大王慎重考虑!我不是危言耸听,是实实在在地替大王您考虑啊。临渴掘井可就晚了!”

    张仪在这里举例子作类比,可以说是论证得生动活泼。实例分析与未来状况的分析也很漂亮。可说是一份漂亮的“市场报告”。

    那齐宣王又是如何反应的呢?

    齐宣王说:“齐国地方偏僻鄙陋,而且东临大海,还没考虑过社稷的长远计划。所幸现在有贵客前来指教,寡人愿意以国家社稷事奉秦国。”

    于是,齐国献给秦国出产鱼盐的土地三百里。

    司空马就分析过国与国之间是实力的对比和实力的较量,根本不相信眼泪。一次、两次的胜利不能说明什么,最终还是靠实力说话。张仪的这番话,摆明了是陈述秦国的实力强大,对齐宣王进行“洗脑”,使其在心理落差和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加入连横。

    也许我们会认为齐宣王已经答应苏秦加入合纵联盟了,怎么张仪一番话,就答应了加入连横,还献出产鱼盐的土地三百里?是不是有点说话不算数啊?

    我更愿意认为是张仪的话起了作用。

    在张仪看来,任何事儿都不是钢板一块,都必定有其裂痕与漏洞,那么找出这个漏洞,就可以破坏貌似已经形成的格局。很多创业的人走的也是这个路子,虽然你已经有类似产品投放市场,但你没有我做得好、做得精,那么我就会抢占你的市场。所以创业比的是头脑,比的是创意,前期的资金启动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

    在这一次的较量当中,张仪占了上风。因为最后的结果是张仪代表队得到了土地,所以判断张仪获胜。

    但是人都有倒霉的时候,苏秦、范雎莫不如此。那么,张仪能不能幸免呢?如果他也倒霉的话,他又会如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