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42. 跨越专业(1/2)

    42. 跨越专业

    多参加其他专业的讲座活动,多看学科杂志,掌握学科前沿的动态。如果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又无法转系,更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学点东西。

    陈硕是微软Server管理部门软件设计与测试工程师,她的经历非常典型地诠释了“杂家”这一概念。

    她先就读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其间选修了很多计算机课程。毕业后被保送到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读硕士,后又赴美求学,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海洋学硕士学位和德克萨斯州大学的商学硕士学位。但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深爱的“副业”——计算机。

    微软项目经理严治庆,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大学期间还兼修了国际企业管理专业。尽管已经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但他仍旧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哥伦比亚大学技术管理硕士学位。

    这些微软的高级职员认为,IT业的发展是很快的,天天都有新东西。谁学得快,掌握得多,也就表明谁的能力最强,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学得杂些,接触面就宽,思维方式也就会多样化,最终这些都会转化成一个人的能力。陈硕说:“微软面试时,不在乎你是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或者你上过多少学,拿了多少学位。微软看重的是你的潜能。”

    南京师范大学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已有好几年没有读过一本世界名著了。大学生看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计算机、经济类书籍,以及指导面试、社交等方面的书,还有就是一些时尚杂志和娱乐休闲类的书,大学生读书已日益功利化了。而河北经贸大学对此出台了一项读书制度:全校所有学生,不分专业,都要通读30本名著,不合格者不准毕业。

    我们的中学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功利性教育,过多地强调升学率,这往往容易导致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和考试的机器,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往往容易延续这种功利化的惯性,眼睛只盯在本专业的课本,或者一些考证考级的书。如果纯粹为了就业的话,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样做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却没有什么好处,甚至对于就业也是弊大于利的。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所谓“T”型人才。其中“竖”代表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

    培养综合素质,需要我们以更宽广的眼光去看待各种问题。就拿专业课学习来说吧,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