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文学 第一章(5)(1/2)

    文学 第一章(5)

    同时,感伤主义者反对把人看作堕落的加尔文派神学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伦理和人性,具有某种哲学意义。

    现实主义

    文学是现实的镜子

    现实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提倡客观、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的。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

    产生背景

    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见《**宣言》)。

    此外,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在反对宗教与唯心主义斗争中的胜利,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都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转而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现实主义应运而生了。

    形成过程

    1850年,在法国出现了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等人创办的,名为《现实主义》的新刊物。虽然这份刊物只持续了6期,但是却使“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名词,在欧洲的文艺界盛行起来了。

    《现实主义》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把狄德罗、斯丹达尔、巴尔扎克奉为创作的楷模,主张“现实主义的任务在于创造为人民的文学”,并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