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哲学 第三章(2)(1/2)

    哲学 第三章(2)

    产生背景

    马赫主义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康德、贝克莱和休谟的哲学理论,是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混合物。经验主义哲学的产生是19世纪欧洲十分重大的事迹以贝克莱、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哲学事实上是一种**裸的唯心主义,这一点渐渐引起很多哲学家的质疑。这些哲学家虽然把经验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却又声称这种经验不是上帝在人心中所引起的,也不是纯粹心理意识的东西,而是某种非心非物的中性的东西。他们由此把自己的哲学当作“中立的”、“无党派性的”哲学。这种哲学就渐渐成为马赫主义哲学的先声。而马赫本人也公开承认他在哲学上走的是“从康德出发然后倒退到贝克莱、休谟”的路线。

    形成过程

    马赫和阿芬那留斯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他们的理论,很快就有一批唯心主义者跟随于后,其中主要的有彼得楚尔特(l862~1929)、维利(1885~1920)。于是,一个“新”的哲学流派便在19世纪70至80年代问世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在欧洲许多国家流行。由于它与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在同一时期所提出的经验批判主义的基本观点完全一致,因此这两个名称往往可以彼此代用。

    马赫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哲学家,认为自己至多只是在自然科学方法论及认识心理学方面有所研究。

    主要观点

    1.强调经验的重要性。马赫主义把感觉经验看作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有片面性,提出要超出二者之上,建立一种中立的、无党派性的哲学。他们认为,作为第一性的东西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觉经验,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