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哲学 第二章(3)(2/2)

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自然科学家,如柯享、那托尔卜、文德尔班等,开始高呼“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在这一口号的影响下,受到一大批学者热捧的“新康德主义”呼之欲出。

    形成过程

    1855年,德国自然科学家赫尔姆霍茨在其《论人的视力》一文中,首先强调康德认识论的重要意义。1860年费舍的《康德生平及其理论基础》和1862年策勒的《认识论的意义和任务》相继出版,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康德哲学的注意和兴趣。对新康德主义的形成起重大作用的是德国哲学家李普曼和朗格。李普曼在其1865年出版的《康德及其后继者》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必须“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朗格在其《唯物主义史及对其在目前的意义的批判》中,强调康德对于现代比对于他那个时代具有更深的影响,并号召人们要像研究亚里士多德那样探明康德体系的奥秘。这两部著作促进了当时在德国兴起的复兴康德哲学的运动,标志着新康德主义的正式形成。

    主要观点

    1.强烈地反对非理性主义与思辨的自然主义。

    2.马堡学派和弗赖堡学派都否定康德关于“物自体”概念的唯物主义因素,发展康德哲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同时还利用和发挥了康德的自律伦理学,提出了所谓伦理社会主义的理论;认为逻辑范畴是纯粹思维创造的,虽是先验的,但并非先天的。它们并无永恒的固定的意义,而只适应于一定的理论体系,并随理论体系的改变而改变。

    对时代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处在大变革的时代,传统信仰遭到怀疑。新康德主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重新讨论价值、真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