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四部分(1/2)

    今天要讲的是《千字文》的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章。这部分内容既自成体系、独立完整,同时也是前三部分内容的推进,整篇《千字文》在此部分达到**。

    从文字数量上看,这一章是整篇《千字文》文字最多的一部分,描述了温馨的人情和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默默奉献且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们。读来不禁使人对“结庐在人境”的朴素的人间生活憧憬之至,同时使珍惜人生、热爱生活之心油然生起,对我们喧嚣的心性很有抚慰与镇定作用。

    下面看正文:

    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首先说明,治国的根本在于发展农业,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业立国,直至今天中国还是农本国家,农民问题、农业议题仍然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不客观地认识这一点,盲目乐观,以为我们完全可以工商手段解决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就大错而特错了。

    前文已经说过,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从昆仑山下的约古宗列盆地发源,汇集于星宿海,过矶石山,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来,将挟带下来黄土覆盖了华北几个省的地区,形成了冲击性平原。黄土纤细,土质疏松不板结,便于原始农业的耕作。且黄土中有无数垂直的细管,能保证地下水不断地向上浸润,即使短期不下雨也没有关系。这是发展农业绝好的自然条件,所以自夏朝开始,中国的基本国策就是农本,连**都提出“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方针。

    发展农业就要有水,降雨量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中国农产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三月,完全靠由南海(菲律宾海)吹过来的东南风(术语叫季风),加上由西域(新疆)横向扫过来西风(术语叫旋风),将季风气流升高,使其温度降低,才能“云腾致雨”。有风才能有水,可见中国人讲“风水”的历史太悠久了。

    要是这两个冤家聚会的时间和地点不对头,靠天吃饭的农夫就该倒霉了。一受灾,诸侯国之间就为争水、抢粮而争斗,《左传》里多处记载,邻国的军队越界抢收他国庄稼,诸侯国之间互相筑坝拦水,大打出手。《孟子》中提到的饥荒就有十七次之多。前文提到的齐桓公、晋文公大会诸侯,歃血为盟的议题之一也就是为此。可见要发展农业,中国就需要统一,这才有后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

    “务兹稼穑”的务是从事、致力于的意思,兹是代词,代替此,一定要从事于此。此是什么呢?就是后面说的两个字“稼穑”。稼这个字的本义是禾苗的穗和果实,《诗经·豳风·七月》里面有“十月纳禾稼”的话。穑的本义是收割庄稼,后世把春耕叫稼,秋收叫穑。稼穑两个字就代表了整个的农业,泛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原文】

    俶载南亩,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劝赏黜陟。【译文】

    一年的农活该开始干起来了,我种上小米,又种上高粱。

    收获季节,用刚熟的新谷交纳税粮,官府应按农户的贡献大小给予奖励或处罚。【释义】俶载南亩

    俶是开始,载是从事,南是向阳的方向,亩是土地。“俶载南亩”就是说要在向阳的土地上开始从事农作了、开始种地了。如果查查字典,开始从事某种工作叫俶载。

    南亩是指向阳的耕地,《诗经·豳风·七月》里面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的诗句。

    亩是土地测量单位的量词,时代不同,亩的数量单位大小也不一样。上古时代(先秦)宽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六尺为一步,如《孟子》书中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按秦制,240步为一亩,现代的一亩为60平方丈,合667平米。十分地为一亩,一百亩为一顷。古今时代不同,度量衡的单位也有所变化。

    周朝的农业,全国耕地的管理采取“井田制”,大约100亩耕地为一井,平分为九块,形如井字,为八户人家所有。井字中间的一块为公田,属诸侯所有;其余的八块为私田,每户各一块。干活的时候,先公后私,干完了公事再做私事,所以“大公无私”是非常可敬的。我艺黍稷

    我指的是我自己,艺是种植的意思。我们常说的园艺一词,其中的艺不是说园林艺术,而是种植、栽培的意思。

    黍稷是古人最主要的两种粮食作物,黄米(黏米)叫黍,谷子(小米)叫稷。黍稷在此地就代表了五谷,中国人讲究五谷丰登。《三字经》里提到六谷:“稻粱菽,麦黍稷”,为什么又出来六谷了呢?讲五谷不包括稻米,中国在上古时代没有稻子,稻子是后来从南方引进的,中国北方早期没有稻子,只有粱菽麦黍稷五谷。

    中国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出土有此五谷的种子。通过用同位素炭14测定年代,这些五谷的种子距现在有多少年呢?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黄帝距离现在有5000年,但种植五谷,从事农业活动并不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而是从神农氏时代开始的。从伏羲氏开始至今有12000年,黄帝到现在是5000年,伏羲氏到黄帝是7000年,中间还有神农氏,神农氏再到黄帝也有几千年的时间,所以河姆渡遗址推测是7000年以前的遗迹,是可信的。我们中国人要相信自己的历史,相信自己的祖先,不要听信外国人胡说,自贬祖先,自己缩短自己的历史。这也证明了,中国以农业立国的历史太悠久了,至少有7000年。

    这四句话合起来,意思很完整:

    治国的根本在于发展农业,

    一定要做好播种与收割这些农活。

    一年的农活开始了,

    我在向阳的土地上先种上黄米和小米。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庄稼熟了,把新收获的庄稼交给国家叫做纳税,所以税是禾木旁。如果我们查查《说文解字》,可以查到:敛财曰赋,敛谷曰税,因此赋和税是两个概念。缴现金的为纳赋,赋字是贝字旁。上古人类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见不到大海,贝壳很稀少故此用来作流通的货币,像今天的铜板、纸币一样。贝壳上打洞,用绳子串起来,五个一串叫一系,二系十贝叫一朋。老友来了,在脖子上挂两串贝壳去喝酒,就叫“朋”友,所以汉字中的财、贵、贱、赛等与钱财有关的字都是贝字旁。缴纳现金的叫赋,缴纳谷物的叫税,二者完全不一样。

    庄稼收割下来了要把打下来的新粮食作为税交给国家就是“税熟贡新”。税和贡两个字又不一样,由下位献上叫做贡,由上位向下面收叫税。缴税要贡新粮,国库的存粮一般都要存三年,我们市场上买到的都是陈米,一不香,二没有油性,因为不是新米。粮仓的大敌是水火再加老鼠。每屯藏粮都要用红笔标明因老鼠造成的自然耗损数字,写成“耗字多少”,因此老鼠又叫耗子。

    劝是勉励,赏是奖赏,黜是惩罚,陟是晋升。“劝赏”是对农户的奖惩制度,“黜陟”是对政府官员的撤职、升迁制度。要客观地按照务农的成果和纳税的情况,对农户予以奖励或惩罚,对有关的官吏也要据此予以职务的或升迁。

    两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

    庄稼一成熟就要纳税,把新谷献给国家。

    官府要按照贡献对农户予以奖惩,

    国家将对有关官吏予以或升迁。【原文】

    孟轲敦素,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译文】

    孟轲夫子崇尚纯洁,史官子鱼秉性刚直。

    做人要尽可能合乎中庸的标准,勤奋、谦逊、谨慎,懂得规劝告诫自己。【释义】孟轲敦素,史鱼秉直。

    孟子,名轲,山东省邹县人,是儒家的亚圣。古时候读书不敢直呼圣人的名讳,要挨板子打的,碰到圣人的名字,要读“某”,所以这里就要读“孟某敦素”。读《论语》也是一样,如读到“丘也不敏”,我孔丘并不聪明,这一句不敢读丘,不能直呼其名,要读“某也不敏”。当然现在不讲这一套了,但是规矩要懂,传统要明白。

    敦是推崇、崇尚,没有染过色的丝是生丝,叫素。前面讲过“墨悲丝染”,白色的生丝就是素,无字的石碑叫素碑,引申义就是质朴、纯真、不加装饰的意思。“孟轲敦素”的第一重意思是说,孟子崇尚质朴的本色。第二重意思是要我们恪守伦常之理,素位做人。素位就是你的本位,是你做人的本分,我们应该是在什么位置行什么道,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越位而行,劳而无功,为智者所不取。

    史鱼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它是卫国的大夫,也是著名的史官。史鱼为人正直,看不得朝中的丑恶现象,这也正和他史官的职位相称。史鱼以正直敢谏闻名,他的君主卫灵公并不是一个贤明的君王,且信用宠臣。当时卫国朝中的群臣都不敢讲话,怕受打击迫害。史鱼就不这样,即便是卫灵公有毛病,他也照说不误。直至临终前,史鱼还是在讲直话,给卫灵公提建议,罢黜佞臣,任用贤士。所以孔子在《论语》里称赞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不管环境如何,无论社会动乱还是安定,他的言行永远都像箭一样,尖锐而正直。禀字的本义是赋予、给予,引申义才是秉受、天生的意思,所以“史鱼禀直”就是说:史鱼有坚持正直的品德。

    我们不要曲解孔子的话,“直哉”是说一个人做人要心地方正、端直,不可以圆滑,但处众办事要圆融,要注意方式方法。说话办事也直来直去,别人就接受不了。《易经》中也反复强调“天圆地方”,众人为天,天圆就是处众要圆融,要有智慧;心田为地,地方就是心地方正,要有操守,我们千万不能错会了圣人的用意。庶几中庸,劳谦谨敕。

    庶几是差不多、大概的意思。“庶几中庸”,这就差不多中庸了,近乎中庸之道的标准了。中庸是儒家学说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孔子在《论语》里面提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的孙子子思,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进行发挥,写了一篇论文,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中庸》。这篇文章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儒朱熹将其抽出与《论语》、《孟子》、《大学》放在一起,并称“四书”。

    《三字经》中说:“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什么是中呢?中不偏,不偏是中。任何事情都有三个方向:左、右、中;好、坏、不好不坏。我们不取好,不取坏,取一个中。有人说中庸就是耍滑头、是老奸巨滑,其实中庸根本没有耍滑头意思。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的好好主义,而是既听了你的意见,也听了他的意见,综合你们意见中合理的部分,然后采取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不走左,也不走右;不过,也非不及,这才是中庸。孔子作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不叫《冬夏》呢?因为冬冷夏热,冬短夏长,都有所偏颇,所以不取。只有春秋才是冷热均匀,长短一致,可以作为衡准来评判历史,这也是为什么称史为鉴。鉴是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明因果,这才是中。

    庸的意思是庸常,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古人常说:没事别找事,平安就是福。我们现代人都不甘于寂寞,要来点激情,要异峰突起、来点儿刺激。偶尔来一下固然可以振奋精神,但做人处事,居家过日子,一定要中庸,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这是最平庸的,也是最正常的、最健康的,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

    一个人要有像孟子推崇的那样质朴的本色,又要有像史鱼一样方正秉直的品德,就差不多达到中庸的标准了。前文讲过,直指的是人内心要方正,要端直,内直并不等于外表见棱见角,说话直来直去。你看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也是提醒你心性要方正,处事要圆融。说话直来直去,举止棱角分明,会伤人坏事。

    庶几中庸是差不多近乎中庸了,为什么说差不多呢?因为只有敦素、秉直还不够中庸的标准,还有四点要做到。那就是下一句的“劳谦谨敕”。劳是勤劳、勤勉,谦是谦虚、谦逊,谨是严谨、小心,敕是检点、不随便。如果我们能保持本性的质朴,保持内心的方正,再能够勤勉、谦逊、谨慎、检点,这才是合格的中庸标准。

    儒家学说之所以宝贵,在于它提出的做人处事的原则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做不到的孔子绝对不说,因为说了没用,只好“存而不论”。【原文】

    聆音察理,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勉其祗植。【译文】

    听别人说话,要仔细审察是否合理;看别人面孔,要小心辨析他的脸色。

    要给人家留下正确高明的忠告或建议,勉励别人谨慎小心地处世立身。【释义】聆音察理,鉴貌辨色。

    聆是聆听,但聆和听不一样。聆是仔细听,十分专心地听,而听只是一个泛泛的听的动作。听别人讲话要仔细地听,就是聆音。察是审察、考察,理是话里面的道理,话里面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人说的话,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一定要搞明白。古人很含蓄,表达问题的方式也很婉转,我们读古书时就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假语存”而“真事隐”。《庄子》一书寓言占了十之七八,如果不懂得聆音察理,不但书读不懂,还会闹出笑话来。

    鉴的本义是铜镜子,有观察、鉴别的意思在里面。貌是一个人的容貌和外表,包括了言谈举止、动作表情。“鉴貌辨色”是说,通过观察人的容貌来辨别他内心的活动,因为有其内必有其外,由此发展出中国文化的另一支,就是相学。

    相学,又叫风鉴之学,里面有大学问,绝不是随随便便读几本麻衣、柳庄就算懂了。那是相术,是江湖术士用来糊口的玩意儿,相学则是博大精深,非有大智慧,否则一辈子连门也入不了。古代做官的都多少懂一点,断案问审不会察言观色怎么能行呢?是不是惯犯、有没有前科、是好人歹人,一眼得能看出个大概,像曾国藩用人看一眼就知道其人能干什么。他挑选湘勇组建湘军,有个鉴貌辨色的“三字诀”:黄、长、昂。黄是面色黄,俗话说:小白脸儿没好心眼儿,土色黄才是种地人的本色,这样的人忠厚、听话。长是手脚要长大,这样的人有力量、有耐力,跑起来还快。昂是精神旺盛、气宇轩昂,这样的队伍有斗志,打不垮。所以曾国藩能成功绝对不是侥幸的,他是清朝中兴人物之一,也是清朝新儒家学派的抗鼎人物。我们的讲座中安排有陈抟的《心相篇》,届时再详细谈心与相的关系,这里就不啰嗦了。

    这两句话连起来,意思就是:

    听人之言要审察其是非道理,

    看人容貌要辨别其邪正。贻厥嘉猷,勉其祗植。

    贻的本义是赠送、送给,引申义为遗留、留给,直接把它当作通假字,看做是遗留的遗字也可以。厥是代词,是其、他的什么什么。嘉是美好,猷者谋也,即谋略的谋字。“贻厥嘉猷”就是将其美好的谋略遗留下来,指的是祖先要把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嘉猷,忠告遗留给子孙后代。

    历代先贤都有宝贵的家书、家语遗留下来,例如《了凡四训》、《周公戒子书》、《诸葛亮戒子书》、《曾国藩家书》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家书、家语早已超越了家族的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家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字字都值千金。

    “勉其祗植”的勉是勉励,其是代词,指代子孙后辈,“勉其”就是勉励子孙后代。祗是恭敬,植是树立,树立什么?子孙们要立身、立命。“勉其祗植”就是,勉励子孙们要谨慎小心地立身处世。

    对比之下,我们留给子孙的是什么?是多多益善的金银财宝,因为我们怕子女不成器,怕他们受苦。但是我们要明白,子女是父母的命,你积财给子孙就是从心里已经认定他们不会成才,也就等于变相地希望他们不成才。种了这样的因,子孙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就十分清楚了。他们守着钱财坐吃山空,什么也不会,等他们老了钱也用光了,又没有本领,你让他们怎么办?古人说:“糊涂的爷娘,败家的儿郎”,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此处两句话的完整意思是:

    遗留给子孙的是最好的家语忠告,

    勉励他们要谨慎小心地立身处世。【原文】

    省躬讥诫,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林皋幸即。【译文】

    听到别人的讥讽告诫,要反省自身;备受恩宠不要得意忘形,对抗权尊。

    知道有危险耻辱的事快要发生,还不如归隐山林为好。【释义】省躬讥诫

    省是反省,躬是自己的身体,引申义为自己、自身,反省自身。《论语·尧典》里有两句话“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常被后世帝王引用,是不是真话就很难说了。果真能做到一身担起天下人的不是,不但自己的错误不推卸责任,百姓或下属的失误,也由我一人来承担。这才是大慈、才是孔子讲的仁,这样的人就是圣人,就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地藏王菩萨。

    讥是讥讽、嘲笑,诫是告诫、劝慰。听到别人的讥讽嘲笑、规劝批评要好好地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急赤白脸地分辩,就是“省躬讥诫”的意思。

    不是自己的过错,别人说也没有说你嘛,真是自己的错就一定要感谢人家。古人说:天堂的人闻过则喜,苦海的人闻过饰非,地狱的人闻过则怒。我们是哪一界的人,不用等死了以后,现在不就清楚得很吗?宠增抗极,殆辱近耻。

    荣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顺境和逆境。荣宠、尊荣是多数人追求的目标,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的**。辱是外辱,外来的他人的污辱,是一个人倒霉难堪的低潮时期。人是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祸不单行。人在倒霉的时候是墙倒众人推,位置爬得越高,跌得也越重。

    荣和辱是一对,有荣就有辱,所谓荣辱与共。不愿有辱的结局就不要拼命追求荣,荣来了,辱也就同时到了。老子对此看得非常清楚,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宠辱都不是好东西,哪个来了都吓我一跳,跟大病在身没什么两样。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要“宠增抗极”。

    抗是通假字,通亢,极是极限。荣宠增加到了极点,物极必反,宠就变成辱了,所以说殆辱近耻。乾隆的宠臣和珅还不是宠增亢极吗?乾隆对他的荣宠无以复加,人称他“二皇帝”,结果是乾隆死后第三天就开始清算他,第十一天他就被赐死了。真是“生前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人去了”,最终弄了个“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殆是时间副词,表示将要、迫近的意思。耻辱还不一样,内心的羞愧为耻,外来的欺凌为辱。《论语》有“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一句。无礼就会变宠为辱,外有辱,内必有耻,耻辱就一起都来了。感觉到势头不对劲,要倒霉,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避免呢?有啊!那就是“林皋幸即”。林皋幸即

    林是山林,皋是水边之地。庄子说过:“山林欤!皋址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庄子·知北游》)“林皋幸即”就是,赶快退隐山林,辞官别做了。这个时间、空间既然已经不属于你,就赶快退隐,还能幸免于难。幸就是庆幸、吉而免灾,即是接近、靠近的意思。

    古代做官,官场如战场,伴君如伴虎,事事处处都得临深履薄。一个不检点,自己受辱事小,家族、老师都要跟着受牵连,责任就大了,所以一见势头不对,就要准备辞官下野,退归林泉,做隐士去了。古代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看看《隐士传》就明白了。下一句的“两疏见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文】

    两疏见机,解组谁逼。

    索居闲处,沉默寂寥。【译文】

    疏广疏受预见到危患的苗头才告老还乡,哪里有谁逼他们除下官印?

    离群独居,悠闲度日,整天不用多费唇舌,清静无为岂不是好事。【释义】两疏见机,解组谁逼。

    两疏是汉宣帝时候的疏广、疏受叔侄两个人。此二人曾为太子太傅与太子少傅,是皇帝的两位老师,位高名显。二人怕树大招风,只干了五年就主动告老还乡,荣归故里,人皆高之。机是机兆、先兆,是事机萌动,但还尚未发出之时的微小状态,《易经》里就有“几者动之微,君子见机而作”的话。

    解是解除,组是组绶的简称。组绶是一种丝质有刺绣的缎带,窄的叫组,宽的叫绶。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或用来拴勋章。后世有受勋,用不同颜色的绶带挂在胸肩等部位,以示自己的官阶、品级,像袁世凯的大元帅服,绶带颜色挂得快开染坊了。

    解组是将组绶解下来,表示辞官不干了。“谁逼”是有谁逼你了吗?没有,是自己辞官不做的。疏广、疏受叔侄见到事情苗头不对,就见机归隐,辞官不做了,有谁逼迫他们这样做呢?

    归隐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下面一段话很有意味、很美,文学意境极高,是《千字文》里文学意境最高的几句话。我们读的时候也要能随文入观,随着文字的描写,我们的视野要随之在字里行间展开,像摄影机的镜头一样,时而是长镜头的远眺,时而是近距离的特写,才能体验诗文的美和读书乐的享受。索居闲处,沉默寂寥。

    索居是一个人独处,索是萧索、冷冷清清,闲处是无所事事、清静悠闲。沉默是沉静、不多讲话,寂寥是心中空空洞洞、没有杂念。

    两句话连起来意思是:离群独居,悠闲度日,不谈是非,何等清静。这是人常说的“享清福”。但世间的鸿福好享,清福不好享。整天高朋满座,胜友如云,车水马龙,儿孙绕膝,忙不完的事,待不完的客,这是鸿福。一旦退下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到了屋内形影相吊,屋外叶落鸟鸣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受不了,“享清福”享死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呢?你的修养不够,定力不够。

    前面讲过了,“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内心追逐外物习惯了,又没有修心的训练,内心守不住,没有定力。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成大事,能够享受孤独的人才有真享受。当然,这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原文】

    求古寻论,散虑逍遥。

    欣奏累遣,戚谢欢招。【译文】

    想想古人的话,翻翻古人的书,消往日的忧虑,乐得逍遥舒服。

    轻松的事凑到一起,费力的事丢在一边,消除不尽的烦恼,得来无限的快乐。【释义】求古寻论,散虑逍遥。

    “求古”是探求古人古事,“寻论”是读点至理名言,所获得的结果就是“散虑逍遥”,可以排除杂念,自在逍遥了。为什么呢?因为“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更何况“德能养性,理能养心”,如能坚持用圣贤之言洗涤自己的心灵,“散虑逍遥”是一定的。

    散是驱散、放逐的意思,虑是心中的忧虑、杂念。逍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优游自得的样子。庄子最善于“逍遥游”,所谓逍遥于**之外,游戏乎太虚之间。上下左右前后为**,到宇宙之外去逍遥,到形而上的太虚去做神仙,那才是真逍遥、真自在。欣奏累遣,戚谢欢招。

    欣是欢欣、喜悦。奏者进也,奏的本义为送上、奉献,臣子呈给皇帝的本章称奏章。累是心中的牵挂、剪不断理还乱的烦心事。遣是排遣、排除。戚是戚字的通假,是心中的忧虑、悲哀。谢是分离开、拒绝的意思,花开败了不是叫谢了吗?招是招致、招募、聚集的意思,如《易经》里的话“满招损,谦受益”。

    我们之所以有戚、有累,还不都是我们自己找寻的,能怨天尤人吗?人的五官是我们的信息寻感器,神经系统是传感器,大脑是存储器,但是我们每天都在搜寻、传导、存储些什么呢?都是些垃圾,都是别人的不对、社会的不好,家人的不是。总之好东西你总也见不到,别人的垃圾你倒收了不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中国的、外国的,凡是垃圾统统回收,白天收不够晚上还要加班上网络上去收,你是“破烂大王”。

    这些脏东西传感进来,让我们心里阴沉、寒冷,时间久了就会生病,非用“暖心丸”治不好。什么是暖心丸?就是前面我们讲到的仁爱之心、仁慈之心、恻隐之心。如果你能够处处找别人的好处,事事发现别人的优点,就能聚阳光,就可以暖心,就能解冻你那颗“冷酷的心”,你也就能享受“欣奏累遣,戚谢欢招”了。这两句话要常常地读,最好当作座右铭。

    喜悦一增添,牵挂就排除了;烦恼一丢开,欢乐就到来了。我们感觉上形容得很贴切,刻划得很真实,不是吗?闲来无事,再到庭院和郊野中走一走,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致呢?【原文】

    渠荷的历,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梧桐蚤凋。【译文】

    池里的荷花开得光润鲜艳,园中的草木抽出条条嫩枝。

    枇杷到了岁晚还是苍翠欲滴,梧桐刚刚交秋就早早地凋谢了。【释义】

    非常美的四幅风景画,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致的写真。我们随着文字,脑子里要有想象力,越具体越栩栩如生越好。

    “渠荷的历”,渠水所居也,水停之处为渠,此处指水塘。的历是花开得光彩灿烂的样子。三月的桃花,六月的荷花,池塘中六月的荷花开得那么鲜艳,光彩照人。

    荷花又称莲花,是植物中最特殊的一种,东方文化将其视为吉祥物,佛教特别将其作为标志。儒家也推崇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德,宋儒周敦颐专门写有《爱莲说》,称赞“莲,花之君子者也”。古人也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

    莲花的可贵之处,一是处染不染。泥水越污浊莲花开得越美,象征着世道越乱,越能造就一个人。古今中外的圣贤,没有一个不是生于乱世。孟子也说:“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点也不假。

    莲花的可贵之二是花果同时。荷花开了,花芯即是莲蓬,花蕊就是莲子,象征着宇宙间因果同生,祸福与共。老子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相对的世界,既然是相对,一切事物、一切现象就都是两两成双,共生共存。没有坏就没有好,没有恶也就没有善,没有祸也就没有福。所以老子才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亦迷。”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善人的资源。没有恶人,善人从何而来?没有善人恶人如何才能改恶从善呢?不放弃世间的恶人,能够帮助他们站起来的就是佛。

    “园莽抽条”,园是园林、园圃;莽是草木茂盛、莽莽苍苍的样子;抽条是草木的拔枝、长出新枝嫩芽。园林里的草木抽出了新的枝条就是这个意思。有植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木本植物春天会抽条长叶,草本植物会拔节,尤其是在农村呆过的人都有体会,庄稼有拔节追肥期,拔节之后就要秀穗了。老农民最幸福的时刻一是秋收,二就是听稼禾拔节的声音。在明亮的夜晚蹲在地头,抽上一袋烟,聆听麦子、水稻“咔咔”的拔节声,像听孙儿哭笑一样,享受至极。

    竹子拔节也“咔咔”响,竹笋更是猛然间破土而出,吓人一跳。老人们都不让小孩子去竹林里玩,特别是不许在竹林里大便,说是有蛇。哪里是有什么蛇,是怕破土而出的尖笋刺了小孩子的屁股,说有蛇他就害怕,不敢去了。

    “枇杷晚翠”,枇杷是枇杷树,植物学上属蔷薇科常绿的小乔木。枇杷果甘酸润肺、止渴、下气。枇杷叶可以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是枇杷膏与青草茶的主要原料。古代隐居的人,没有条件喝茶叶水,就用枇杷叶煮青草茶,烧焦枣茶,炒大麦煮麦香茶,味道更淳朴、更自然。

    枇杷树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悠悠的,不会凋谢,所以说“枇杷晚翠”。到了冬天晚景了,枇杷叶子还是那么青绿,还是苍翠欲滴。

    “梧桐蚤凋”,梧桐树是应秋的树,对应着立秋的节气。立秋一到,梧桐树的叶子准有一片先落地。成语中“落叶知秋”就是指梧桐树说的。蚤凋的蚤是通假字,等于早晚的早字。立秋是在阴历的八月,天气还很热,立秋后面还有一个节气叫处暑。俗话说:晚立秋,热死牛。夏天还没过完,梧桐树就落叶了,所以说它早凋。

    梧桐树开花也很奇特,其他树都是先长叶后开花,梧桐树却是先开花后长叶,花开喇叭状,内有两条长蕊。法国梧桐是世界知名树种,树冠大,用作人行道两侧的遮荫树最适宜。光绪十三年,清政府曾拨银1000两从法国购买梧桐树苗。现在上海静安公园的梧桐树群就植于1897年,是中国少有的古梧桐树群。

    这四句话连起来读很美,充满了诗情画意:

    池塘里的荷花开得那么光艳,

    园林内的草木抽出了嫩叶枝条。

    枇杷树到了冬天,叶子还是苍翠欲滴;

    梧桐树一到秋天,叶子就早早地凋谢了。

    四句话写了四个景,春夏秋冬。春天是园莽抽条,夏天是渠荷的历,秋天是梧桐早凋,冬天是枇杷晚翠,四幅非常优美的自然风景画,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能观想得出来。【原文】

    陈根委翳,落叶飘摇。

    游鹍独运,凌摩绛霄。【译文】

    陈根老树枯萎倒伏,落叶在秋风里四处飘荡。

    寒秋之中,鲲鹏独自高飞,直冲布满彩霞的云霄。【释义】

    人不能总在书房里求古寻论啊,出来看看四季的风景,低下头看看:陈根萎翳,抬头看看:落叶飘摇。陈根是老树陈根,委是枯萎,衰败。翳是荒芜、暗昧,枝叶遮盖的意思。陈根老树枯萎倒伏,落下的树叶在空中随风飘荡。

    再猛地一昂头,看到空中“游鹍独运,凌摩绛霄”。远游的鹍鸟在空中独自翱翔,一个高飞,冲到紫红色的云上面去了。独运、绛霄四个字用得准确、贴切,且合典。

    常常有人用《庄子·逍遥游》里面“鲲鹏南徒”的寓言来解释这里的鹍字,我认为不确切。庄子的气魄更加庞大恢宏,他说的鲲是一种大鱼,“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个叫鲲的鱼大得很,不知道有多长,鲲一变成为大鹏鸟,鸟的背也不知道有多大。而这里的鹍字是鸟字旁,是长得像鹤一样的一种大鸟,不是大鹏。

    鹍和鹤都喜欢独居,性情孤傲,没有一群鹤在一块的。鹍可以飞得很高,所以这里说游鹍独运,同时也对应前文的“索居闲处,沉默寂寥”,衬托出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处染而不染的操守。

    凌是向上升高,摩是迫近、接近,如摩天大楼。绛是紫红色,绛霄是紫红色的云气,又叫紫霄。“凌摩绛霄”的意思就是高飞接天,直冲九霄。

    紫霄宫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是九霄中的第八层。九霄分为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振霄、紫霄、太霄。越往上,神仙的功力和道行越高。九霄之上还有九天,层层递进,《神仙传》里对此描述的很具体,也很热闹。

    接下来的几句,语义随着韵律一转,柳暗花明,又是一番景致。【原文】

    耽读玩市,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属耳垣墙。【译文】

    汉代王充在街市上沉迷留恋于读书,眼睛注视的都是书袋和书箱。

    说话最怕旁若无人,毫无禁忌;要留心隔着墙壁有人在贴耳偷听。【释义】耽读玩市,寓目囊箱。

    耽是沉浸、沉恋、入迷了,以至别人叫也听不见,叫耽,所以耽是耳字旁。寓是寄托,玩市是热闹的集市、游玩的场所,相当于现代的购物中心。“耽读玩市”是在嘈杂的市场里还能潜心读书,对外面的一切境界充耳不闻,这个典故说的是东汉学者王充。“寓目囊箱”也是说,在王充眼里只有书囊和书箱,除此而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王充是东汉著名的唯物论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早年曾入太学受业,师事班彪,博通百家言。年轻时游学洛阳,因家境不富,买不起书,便经常到书肆站立着读书,可以过目成诵。他曾做过小官,但不久就辞官回乡,一面教书,一面著书立说。他以毕生心血写下四部哲学巨著:《讥俗》、《政务》、《养生》、《论衡》,但保留下来的只有《论衡》一部。

    《论衡》八十五篇,是王充用了三十年心血才完成的,被称为奇书。公元189年蔡邕来到浙江,看到《论衡》一书如获至宝,密藏而归。蔡邕的友人发现他自浙江回来以后,学问突有大进,猜想他可能得了奇书,便去寻找。果然在他帐间隐蔽处发现了《论衡》一书,抢了几卷就走。蔡邕急忙叮嘱:“此书只能你我共读,千万不要外传。”友人读后亦称,此乃奇书也。易輶攸畏,属耳垣墙。

    易是轻易、疏忽;輶是一种很轻巧的车子,有轻忽、轻率的意思。对一些小事很容易轻视、疏忽叫“易輶”。“攸畏”是所畏,有所畏惧。不要轻视小事,不要疏忽很容易的事情,人往往是在阴沟里翻船,一定要重视,这就是“易輶攸畏”。例如讲话时要小心,不能旁若无人。为什么呢?因为“属耳垣墙”。

    属的本义是连接,有关联。耳是耳朵,耳朵与墙是连着的。什么意思呢?隔墙有耳,讲话要小心,要有所畏惧,不要旁若无人。垣是用土坯垒的矮墙,这两句话,语出《诗经·小雅》“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一句。修辞上属于引经,但没有注明出处,所以是暗引。

    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爱打探别人的**,“张家长李家短、七个碟子八个碗”,凡事都爱包打听。扒窗台、听墙根是常有的事,尤其古代是土坯墙,挖个洞就可以属耳,更方便。老人们常说:“屋里说话外边有人听,树下说话树上有人听,大道上说话草窠里有人听”,现代观念叫“保密”,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事不密则失之于人”,不能不小心、不谨慎。【原文】

    具膳餐饭,适口充肠。

    饱饫烹宰,饥厌糟糠。【译文】

    安排一日三餐的膳食,要适合各位的口味,能让大家吃饱。

    饱的时候自然满足于大鱼大肉,饿的时候应当满足于粗菜淡饭。【释义】具膳餐饭,适口充肠。

    下面几句话讲的是我们普通的居家生活。具是动词有准备、料理的意思。餐在古汉语中也是动词,有吞食的意思,如餐风饮露。膳、饭是同一类概念,是不同的饮食种类,含义不一样。膳字带个肉月旁,肉食为膳;五谷煮的素食叫饭。我们平头百姓说吃饭,家常便饭,帝王叫传膳,钟鸣鼎食。我们吃饭的长寿,帝王进膳吃肉的短命,如果那时可以验血的话,进膳的一定都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具膳餐饭”说的是荤素饮食的准备,要注意两个原则。一个是适口,一个是充肠。适口是可口、咸淡适宜;充肠是能吃饱。人的饮食越简单,身体越健康,所以我们在饮食上能适口充肠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浪费,不要奢侈。

    适口是因人而异,因地治宜,没有统一的标准。饮食上的五味是要根据空间和时间来调整的,所谓冬不吃夏物,北不餐南食。你非要冬天吃西瓜,鸡命吃鸭食,就有违卫生之道。五味大致上的分类就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不注意就会不服水土。山西人爱吃醋,因为山西水土碱性大,酸碱中和,所以叫西酸。山东近海,潮湿寒冷,所以山东人吃葱蒜像吃巧克力一样,叫东辣。湖南人用大辣椒哄孩子,小孩子自小就被辣得昏天黑地。

    由地域和五味的不同,形成鲁、川、粤、淮阳四大风味,再发展出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闽南八大菜系,以及煎煮蒸炸,熬炒扒熘炖等烹调手艺。这又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烹饪在五行八作里面属“勤行”,厨子的祖师爷是伊尹。但是为了这口腹之欲,人这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大漏斗,不知吃绝了多少物种,这是口福还是口祸呢,真是说不清楚。饱饫烹宰,饥厌糟糠。

    “饱饫烹宰”是说,吃饱了以后,再好的东西来了也不想吃了。饫是因为吃饱了而厌倦,不想再吃了叫饫。烹是水煮,宰是宰杀。烹宰是肉食的准备。吃饱了还杀鸡炖鱼的干什么呢?

    “饥厌糟糠”是说,没吃的时候,有糟糠也就满足了。厌是满足的意思,如《论语》中孔子的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糟是酒渣,古代没有提纯技术,酒不过滤,这样的酒也称为糟。现在南方也还盛行吃醪糟酒,淮阳菜里也还有糟鱼、糟鸡等名菜。糠是谷子的外壳,用作饲料。掺糠使水是古人形容奸商的行为,今天换成假冒伪劣了。

    文化革命中,实行吃“忆苦饭”,我有幸享受过“吃糠咽菜”的感觉,一个糠窝头,一碗猪菜汤,多了还没有。麸子窝头挺香的,现代营养学还提倡吃,说是富含维他命B。

    糠就难吃死了,像锯末一样,不用猪菜汤往下送根本就难以下咽。糟糠就是指粗劣的食物,代指艰苦的生活,以后专指共过患难的妻子为糟糠之妻。如苏东坡言:“居富贵者不易糟糠。”

    实际上这两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俗话说的:“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原文】

    亲戚故旧,老少异粮。

    妾御绩纺,侍巾帷房。【译文】

    亲属、朋友会面要盛情款待,老人、小孩的食物应和自己不同。

    小妾婢女要管理好家务,尽心恭敬地服侍好主人。【释义】亲戚故旧,老少异粮。

    亲戚朋友会面要尽量盛情款待,老人和孩子的食物应注意有所不同。请客人吃顿饭是待客之道,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注意老少区别开。老人牙口不好,消化功能弱,要吃软的、暖的;小孩子身体正值发育,牙齿好,胃火大,爱吃凉的、硬的、黏的。

    请老年人吃饭一定要注意,例如,“烫甜黏”是老人饮食上的大忌,有一个孝子在街上给他母亲买的炸元宵,赶快跑回家让老太太趁热吃。儿子一片孝心,老太太只好吃了,吃下去心脏病就发作了,送到医院人就死了。炸元宵是“烫甜黏”三条全占了,老太太等于吃毒药,还有不死的吗?所以请老人吃东西千万要注意。古人说:“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宿。”七十岁以上的人,你就不要留他吃饭,万一老病复发了,你说不清楚。八十岁以上的人,就不要留他在家中过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没法向人家的儿女交待。

    故旧是故友旧识的简称,也就是老朋友、老相识,另一重含义包括我们的传统也是故旧,做人固不可以喜新厌旧,不尊重自己的传统也是不应该的。

    亲戚两个字含义不同,现代汉语里面重叠连用了,在古文中要注意区别。父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