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那时周庄(1/2)

    那时周庄

    晚清周庄人陶煦编纂的《周庄镇志》中的地图,大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周庄地图了。光绪年间的周庄监生陶煦完成了镇志的文字稿,地图的踏勘和目测则依靠了他的儿子陶惟坡。这种用原始的笨拙的方法制成的地图应当是真实可靠的,白底版上一个个灰黑色的椭圆形酷似“荷叶”与“屐印”。其实它们都是人工筑造的圩田。严字圩、化字圩、龙字圩、东字圩、友字圩都以汉字命名,无数以汉字命名的圩,每个多则数百亩少则数十亩,组成了今天的周庄。可以肯定,时间越往前,周庄的群岛风光就越明显;时间越到现代,则水面越小,“岛地”越大,连片成块,群岛风格渐渐消失。以陶煦的《周庄镇志》与现代镇志相比,一百多年时间,“荷叶”、“屐印”已不复存在,令人遗憾!

    周庄,换了人间。

    百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周庄最有古朴纯真的韵味和魅力。那时的周庄也没什么“大门票”可言。甚至到达那都很费力,要经上海青浦县(现青浦区)绕过淀山湖才能到周庄。那时的周庄真是一个居家小镇,晚上刚过7点,镇上已人烟稀少,在镇口最宽的马路上,只有几个年轻人拉起网子打羽毛球。偶尔看见的一家“卡拉OK”挂着稀稀拉拉的满天星,里面却鸦雀无声。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正在上门板的家庭饭庄,吃完万三蹄、三味元等周庄土菜,不过9点,老板已是哈欠连天,说是早该上床“困高”了。从家家户户门板缝隙中斜射出来的黄色灯光照在青石板路上泛起层层光晕,让人觉得古镇快要入睡了。而外乡客“笃笃笃”的脚步声好像有意要打破这里的沉寂。

    古镇的喧哗始于清晨,大约6点左右,镇口那片晚上被当成羽毛球场的马路顿时沸腾起来,各种小贩担着新鲜的红菱、嫩藕、鱼虾和时令蔬菜挤满了马路。逛周庄的早集,穿行于头戴蓝印花布的大嫂中间,偶尔拣两个水灵灵的嫩红菱咬一口,先涩后甜中间又杂有脆脆的口感让人神清气爽。

    的确,周庄旖旎的水乡风光、特有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间风情,只有在静悄悄和人烟稀少的环境中才能把玩。除了镇上的古桥、老街和旧屋。镇外的南湖和蚬江也有景色可赏。如果是早春,乘船巡游淀山湖,湖岸上一片片金黄的油菜美不胜收。而满月天的南湖夜景,异常迷人,湖面笼罩在深蓝色的雾霭中,偶尔看见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飘忽不定,此时和友人敞开心扉说说最浪漫的事,真是人生之大享受。

    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商业化的包装和过度的开发把周庄变成了俗不可耐的商铺。小桥边的古屋飘出的不再是朽木的味道,而是阵阵刺鼻的酒气,水巷的河面上还不时飘出油花和垃圾。再没有了河岸上的馄饨铺子,因为如织的游人挤满了小巷人家。挺拔俊秀的贞丰桥、富安桥和双桥,已被成群结队的游客踩在脚下而难露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