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九章(6)(1/2)

    第九章(6)

    6. 瞪眼睛比赛:这是艺术!

    大国政治与小国政治有着根本的区别:小国主要寻求的是如何生存以及如何在大国政治中选择保护伞和分享联盟利益;大国政治则主要是寻求如何在全球政治中保持大国地位和获取最大全球利益。

    冷战是经典的大国政治角逐游戏,而古巴又是其中最精彩的一幕。

    自卡斯特罗和格瓦拉领导的红色政权在古巴成功以后,古巴这个遥远的美洲岛屿就成为冷战中最适合政治领袖发挥想像力的舞台。美国自1823年发表门罗宣言之后,美国就成为美洲的主人,美国赶走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后,美国就完全加冕为美洲之王。世界也默认了美国的地位。在此后的一百年里,没有其他任何大国企图挑战美国在美洲的地位,即使是在二战的时候,无论日本还是德国都没有挑战美国在美洲的计划和实力。至今,惟一的一次例外就是古巴红色革命的成功和后来的古巴危机事件。

    1961年4月,美国人策划了一次愚蠢的颠覆计划,让一千余名古巴流浪者组成的乌合之众登陆古巴的猪湾,目标是推翻红色的卡斯特罗政权,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尽管登陆的人数很少,但一定会一呼百应,必然会得到古巴内部的响应,结果这批“**人士”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就全军覆没。猪湾惨败后,美国总统肯尼迪不得不免除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的职务。肯尼迪在记者面前不能推脱责任,只能用了一句意大利谚语诠释他的心情:胜利有一百个儿子,失败却是一个孤儿。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前苏联就策划了一个行动:将导弹渗透到这个距离美国仅90海里的岛屿上。“从1962年5月开始,前苏联偷偷运送防御性和攻击性核弹、传统导弹、一批伊尔轰炸机以及大批陆军人员至古巴。赫鲁晓夫的动机在于:一、保护古巴,以防美国入侵;二、前苏联从来未在海外(包括东欧**集团)部署核弹,美国则在前苏联周边到处设有核弹基地或派核潜艇巡弋,前苏联希望改变战略布局,在美国后院配置核弹以求得武力均衡,并弥补前苏联在核弹数量上与美国的巨大差距;三、肯尼迪是个软弱的总统,也不敢挑战古巴的前苏联导弹。”

    这就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开端,在过去直至今天的这段时间里,世人一致认为赫鲁晓夫在这次事件中为自己导演了一出因鲁莽行事而大丢颜面的舞台剧,肯尼迪引用的谚语似乎又赠送给了赫鲁晓夫。实际上,客观地分析来说未必如此。

    美国一向视美洲是其禁地,前苏联不会不清楚这点,大国间一向有划分势力范围的传统,前苏联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恐怕是一种智慧之举。“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领导的古巴革命,并未引起克里姆林宫的重视,前苏联早已视拉丁美洲为美国的势力范围,不想介入;前苏联极为漠视拉丁美洲,甚至整个苏共中央、军方,竟然没有一个拉丁美洲问题专家。”可见,前苏联在这之前,显然一直遵守着古老的大国政治游戏规则。

    而在古巴革命期间及革命成功后,前苏联都没有表现出支持古巴新政权的行动,也就是说前苏联并没有策划古巴革命,也就没有染指中美洲的企图。同样,前苏联在古巴革命后,明知道美国必然要严密注视身边这块“叛逆”之地,还要向古巴输送兵力和核弹,显然有更深层的企图,即在核威慑均势的情况下(核均势其实与弹头的数量关系并不大,因为只要达到摧毁对方的基本核弹数量就是达到了一种核威慑平衡,多余的弹头只是出于报复理论设想而已),前苏联如果有一张非常好的牌必然可以换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