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3. 帝国新世纪的战争布局(1)(2/2)

塔利班的反西方态度,使美国一直无法达到目的。

    另一方面,美国对阿拉伯半岛的石油供应一直有着这样的担心,即一旦中东局势失控,西方就会因石油价格上涨而出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美国自己生产的石油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一半,美国的西欧盟友就更少了。美国及其盟友不相信伊拉克或者伊朗能够保证对西方石油稳定的供应,也不敢将石油赌注全押在沙特等少数亲美的中东国家身上。拥有全世界最多石油资源的沙特阿拉伯正面临着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而这些问题随时有可能转化为类似上世纪80年代初中东出现的反美浪潮。在克林顿时期代表美国政府协调同中亚国家进行能源和贸易合作的卡利基,曾指责布什政府对里海的油气资源持消极态度。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如果美国因为无所事事、轻率而丢掉过去已经取得的成绩或者坐失将来在该地区的机遇,那么这将是极其严重的错误”。

    地缘政治也比拉登重要

    布什的反应是迅速果断坚决的:在证据仍不十分确凿的情况下,布什就打响了阿富汗战争。事实上,“9·11”事件发生后,在缉拿和打击恐怖分子问题上,布什的选择很多,但布什偏偏将目标锁定在阿富汗。2001年9月26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如果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交出本·拉登,并摧毁他领导的基地组织,或许能够避免同美国发生战争。10月中旬,美国又说,不管拉登结果如何,美国将把战争进行下去;这是一场长期战争。这两句话的通俗说法就是:拉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美国在阿富汗的地缘政治经济长期利益;为此阿富汗人必须作好长期流血的准备。

    另外,美国出兵阿富汗还有更深远的战略考虑。20世纪90年代,美国初步实现了北约东扩和日美同盟关系的巩固和扩大。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科索沃战争将军事力量**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巴尔干,同年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如果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这是迟早的事,西方就在波罗的海到巴尔干再次拉起一道隔离俄罗斯的新“铁幕”。在太平洋地区,美国已从日本经台湾、菲律宾到澳大利亚拉起遏制中国的新链条。此后美国人还没填补的政治真空只剩中亚地区。近年美国开始重视印度,其意在为进入中亚建立跳板。“9·11”事件后,美国干脆越过印度一步到位,将军事力量直接**阿富汗。其结果就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在西、东、南三个方向堵死了俄罗斯南下的战略通道并从西东两个方向扼住了中国经济必须依赖的中亚和东亚能源进口源头;在中国、俄罗斯、伊朗乃至印度等国之间**阻止其可能出现的政治合作的楔子;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力量与沙特阿拉伯半岛的美**事力量一起,对波斯湾石油输出口形成钳制态势,并以此与美国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基地的海上打击力量呼应,对正在崛起的印度海军力量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如此以来,中亚和中东的石油资源就可以在美国的掌控下畅通无阻地流向西方,俄罗斯和中国连接中亚的油气输送线路将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印度在不断崛起的同时将不得不面临美军南北夹击之势;最后,在出兵阿富汗这一石数鸟的布子中,美国独霸世界的战略体系也就加速定型。

    对包括能源在内的战略资源的控制权是美国霸权的基础,也是美国地缘战略利益的关键所在。美国曾从索马里撤军,因为那里没有美国迫切需要的战略利益。现在,美国在阿富汗已完成了所谓“持久自由行动”,但美国不会在中亚就此止步,因为美国在这里有着更为重大的战略利益。美国要将“反恐怖主义”战争长期进行下去,战争的结果是在打败塔利班并在阿富汗扶持一个新政权的同时也“无法找到”本·拉登,以使阿富汗新政权对美**事支持的长期依赖。对小布什个人来说,功成阿富汗,意味着他成就了一件自拿破仑到克林顿、从彼得大帝到勃列日涅夫谁都没有实现的霸业,但对阿富汗和中亚人民来说,这的确是另一场灾难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