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3. 中国一直在说“不”(1)(1/2)

    3. 中国一直在说“不”(1)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三》

    ·冷战后不倒的铁幕

    从美国领导人和政府、军队主要官员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冷战后,特别是近年来,美国虽然没有把中国视为敌人,但实际上既在战略上把中国视为可能的“合作伙伴”,又将中国作为长期的潜在威胁和战略对手。

    美国对华战略

    从老布什政府后期开始,美国政府就将其对华战略称之为“接触战略”,它实质上是“接触+遏制”的双重战略。美国对华战略长期不变的战略目标是改变中国。在这一目标没有实现之前,美国既要同中国接触,利用中国,也要制约和防范,在某些领域、某种程度上遏制中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曾表示,接触并不排成取任何必要的手段保护我们的主要国家利益,如对华制裁等。

    冷战后,中美两国政府、企业界和人民之间接触、来往的频度和广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时期所不能相比的。美中间的接触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美国同中国这样一个处于上升趋势的新兴大国不能不接触和来往。这种接触的内在需要在于经贸关系和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合作。美国政要一再强调,接触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天真,并不是“迁就中国”,并不排斥美对华采取“强硬”的一面。冷战结束以来,美对华外交中并没有放弃采取对抗的形式。美国自以为是冷战后世界的当然“领袖”,在对外关系中更加倾向于向别人发号施令,动辄以制裁、高压甚至军事行动等相威胁,这理所当然遭到中国的坚决反对,造成两国关系中局部对抗的局面。首先,美国在意识形态上把它置于与中国对立的位置。**、反社会主义仍是美对华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因而美国在民主、人权等问题长期坚持与中国搞对抗。其次,美在台湾问题上不时采取对抗的方式。第三,加强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以防范中国。第四,用单边行动和“国际体系”制约中国。第五,在技术转让方面“警惕、防范”中国。克林顿称,美国决心防止向中国转让技术和敏感信息。美不但绝对不向中国转让军事技术,就是对民用技术转让的控制也朝着趋严的方向发展。此外,美国还加大对俄罗斯、以色列和欧盟等对华军售和技术转让的干预和阻挠。

    美国国内对华战略定位的争论,深刻地影响了中美关系的现状与前景。由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美国国内舆论在对华政策方面曾进行垢次大辩论。40年代末开展过“谁丢失了中国”的辩论,60年代末又对是否承认中国以共同抗苏进行了辩论。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就对华政策开展了一场新的辩论,其核心问题是发展中的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处于何种地位。

    学者大讨论

    著名中美关系研究专家哈里·哈丁在其《脆弱的美中关系(1972—1992)》一书中提出,美中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由于美中两国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外交取向、地缘战略方面的差异,中国对美国来说既非敌国,又非盟国。基辛格等人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正处于转型时期,国际上主要力量中心之间关系结构还没定型。观察与处理美中关系,应立足于全球战略均势和亚太安全结构。中国的强大是不可抗拒的大趋势。中国究竟是美国的敌人还是朋友,还在变化之中,而“如果把中国视作敌人对待,那么它就会变成敌人”。1996年6月8日,基辛格在洛杉矶《国际日报》发表《美国如与中国为敌是制造政治自杀》一文。他认为,“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应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长远目标”。“亚洲市场对美国经济是绝对重要的,试图扩展与中国的良好关系符合美国的最佳利益,与中国为敌是制造政治自杀”。

    美国经常刻意渲染中**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即中**队人数最多,但美国人却十分清楚中国的军事力量比美国等世界先进国家的军事力量至少落后15—20年。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指出,中国的军事能力非常落后。它虽然拥有300万兵力,却几乎没有接受过打现代战争的训练。尤其是,中**队的能力很弱,不用太担心中**事力量的威胁,中国构不成对美国的威胁。美国前太平洋部队司令马克对《时代》周刊记者表示,他一辈子都不会认为,中国会对美在亚洲的军事力量构成威胁。现任美太平洋司令丹尼斯·布莱尔在国会听证会上说,中国在军事上构不成对美国利益的威胁。中国人民解放军要过许多年后才能对美国力量形成重大的挑战。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原则问题、要害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战略问题,它从属于美国的对华战略。20年前,迫于当时的国际战略形势,美国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两部分之间选择了大陆,选择了“一个中国”的政策,放弃了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冷战结束后,美朝野一些人借故世界战略形势及中国大陆和台湾两部分的变化,企图改变战略选择,即:既要大陆,又要台湾;口头上“坚持一个中国”,实际上在很多政策行为上鼓励和帮助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美国政府1992年向台湾出售F—16飞机、1994年“对台政策调整”、1995年允许李登辉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