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垮掉的一代(1)(1/2)

    垮掉的一代(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这就是对后来美国精神影响很大的“垮掉的一代”。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理论家劳伦斯·李普顿曾指出,“垮掉的一代”的特征:“坚持自发性,即兴创作,重视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轻视神圣感,赤诚坦率。”“垮掉的一代”敢于经常冒荒诞可笑的危险,多用疯狂的非理性的主题,正如艾伦·金斯堡在《嚎叫》的开头写到的:“心理困境是精神启蒙的必需前提”,人们“获得嬉皮感”,体验到三味,就觉醒了。“垮掉青年”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便以“脱俗”方式来表示抗议。他们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长期浪迹于底层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50年代初,他们的反叛情绪表现为一股“地下文学”潮流,向保守文化的统治发动冲击。多数垮掉派文人来自东部。著名的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巴罗斯、格雷戈里、柯尔索、约翰·克莱伦·霍尔姆斯、塞缪尔·克雷姆和加里·斯奈德等。其中尤以杰克·克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巴罗斯最有代表性。

    杰克·克鲁亚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劳厄尔镇一个工人家庭,具有法国和加拿大血统,所以在学英语前他说一种法语方言。他在家中排行最小,9岁时他哥哥杰拉德死于风湿热,让他很伤心。他是个热情又严肃的孩子,爱他的妈妈,和许多男孩子建立了珍贵的友谊。很小他就爱编故事,常听一个叫“阴影”的神秘色彩的广播节目,后来又喜欢上了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这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他所有的小说都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劳厄尔曾经作为新英格兰的纺织中心而兴盛过。但当克鲁亚克出生时,它已经萎缩变得很穷了。克鲁亚克的父亲是个印刷业者,在当地还有点名气。他也开始遇到资金困难。年轻的克鲁亚克希望通过获取橄榄球奖学金来上大学。他如愿以偿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因为在中学他是橄榄球明星,曾获取够少辉煌的战绩。他父母也随他到了纽约。

    不久,事情变糟了,克鲁亚克与他的教练发生了矛盾,因为后者不让他上场。他父亲的事业也垮了,成了个酒鬼。年轻的克鲁亚克很灰心地从哥伦比亚大学退学了。二战开始后,他参军了,但不能适应军队的生活。后来他开始跑船,不在船上时与一帮人在纽约闲荡:哥伦比亚大学学生艾伦·金斯堡和露西安·卡尔,住在市中心的年长一点的古怪而有学识的威廉·伯罗斯和一个来自丹佛的快乐的路痞尼尔·卡萨迪。那时克鲁亚克已经开始在写一本小说,风格像托马斯·沃尔夫。小说讲他的疯狂的城市生活与传统的家庭观念的冲突带来的痛苦。他的朋友们喜欢它,金斯堡请求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们帮忙找地方发表。这本小说成为克鲁亚克的第一部小说,是他唯一的一部传统的小说——《小镇与城市》。这虽然确认了他作家的身份,但没有给他多带来多少名气。

    再一次发表作品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有段时间他一边写小说,一边和尼尔·卡萨迪一起横穿了美国。当他试图把这些旅行写下来时,开始尝试一种更自由的形式,这部分受卡萨迪书信的启发。爵士乐也给他很大的触动,他喜欢爵士乐,喜欢它的随意性,在他的小说里到处有爵士场景的描写。这就像60年代青年沉醉于摇滚乐一样。该怎样就是怎样,不做修饰,甚至不停下来想,后来他把这种方式称为“自发写作”。当他把《在路上》手稿——一长卷纸,交给他的编辑时,编辑并不像他一样感兴趣。

    50年代初他写了一部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