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美国的救赎 > 穷人的生活如何保障(1)

穷人的生活如何保障(1)(1/2)

    穷人的生活如何保障(1)

    富兰克林·D·罗斯福与林登·约翰逊在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绩卓然。通过对这两届政府政策的比较,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任何一项成熟社会政策的提出,都需要相应的思想理论指导。罗斯福与约翰逊的社会保障思想本源于凯恩斯主义。这一理论产生于英国,但美国是它最重要的试验场,取得的成效也最显著。凯恩斯从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大规模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要求政府为全民提供福利,保持充分就业,消除社会弊病,把国家作为平衡力量,以补充私人资本的不足。罗斯福与约翰逊两届共和党政府都深受凯恩斯主义影响,把贫困看作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项法规,把社会保障纳入法制轨道。

    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贫困问题都是困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的美国就面临着这一社会痼疾,当然,不同时期的贫困又有着不同的特点。30年代的罗斯福政府面对的是绝对贫困,即经济形势极度恶化,大量贫困的人群难于维持温饱,无法生存。60年代的约翰逊政府面对的则是相对贫困,在进入丰裕社会后,相当多的人经济拮据,不够富足。

    罗斯福总统上任时期,正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高峰期,这场危机不仅导致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大滑坡,而且对美国经济、政治各方面的破坏性影响也极大。工矿企业破产,农业滑坡,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穷人更是驶胜数,这些穷人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是失业者,他们是经济危机的直接受害者。1933年美国失业者高达1700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4,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失业者。在美国,经常在各个州看到因失业而领取救济的队伍排成几行,长达几条街。第二是老年人,他们因为年老体衰,健康每况愈下,加之得不到救济,景况非常凄凉。第三是流浪者,约有200万人,他们无家无业,到处流浪,混迹于城市的广场、公园、铁路沿线,住在用木箱板或废铁皮搭起的“胡佛村”里。经济大危机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灾难,例如,由于营养不良,导致公众健康状况普遍较差,被迫性的晚婚晚育现象极为普遍,失学青少年大量增加。经济危机造成的绝对贫困给罗斯福政府造成了极大压力,城市和农村不断滋生的骚乱,动摇着资本主义大厦的稳定。

    而60年代约翰逊执政时,美国经济实力已经是大大增强了,被认为已进入“高消费社会”或“后工业社会”。1965年,约翰逊政府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贫困线。以4口之家的非农业家庭为基准,规定税后收入3223美元以下的皆为贫困家庭,有权获得政府资助。当年大约有23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全国人口的11.1%,实际上这一标准,无论是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还是与本国的纵向比较,都是相对较高的,可以说是达到了温饱尚不够富足的标准线。

    这一时期的相对贫困与30年代的绝对贫困截然不同。从所受教育程度看,30年代的穷人子弟很少能受到学校教育,而在60年代,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大学,接受高层教育,以适应工业化飞速发展的需要。在纽约,接受教踊足12年的人会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