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傅佩荣《孟子》心得 > 第十七章 千古议亚圣(2)

第十七章 千古议亚圣(2)(2/2)

止境的目标,这叫做宗教情操。儒家有宗教情操,说明其思想符合人性,也符合所有宗教所向往的最高理想。

    —淑世儒家—

    到底什么叫做儒家?儒家有孔子,有孟子,后面还有荀子,为什么孟子和荀子差别那么大?

    一个儒家的学者,必须在表面主张三点,第一尊重传统,第二重视教育,第三关怀社会。传统代表过去,儒家一定是承先启后,它不会突然产生一种思想革命,让你从头开始,它尊重传统说明对过去的尊重。第二重视教育,针对年轻的一代,针对未来。第三关怀社会,代表现在。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只要主张这三点的都算儒家,有一种淑世的精神,要改善这个世界。道家会主张这三点吗?道家不会,他们有另外一套思想,难说谁好谁坏,只是角度不同、设想不同。

    儒家还有更重要的三点内在主张。

    第一,人都“可以”成为君子。肯定每一个平凡人从小孩子慢慢长大,都可以成为君子,再成为贤者成为圣人,每个人都有这种潜能。

    第二,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很多人说我没有必要成为君子,因为君子很累,圣人更累,为何要那么累呢?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人性向善。

    第三,一个人成为君子的时候,会帮助别人也成为君子。把门关起,或到山上隐居不跟别人来往,怎么算儒家呢?君子要关怀社会的。比如孟子所推崇的舜,要成为好儿子,就影响他的父亲从坏变好;要成为好哥哥,就影响他的弟弟从坏变好;要成为好的国君,就影响他的百姓从坏变好。作为一个君子而对别人毫无影响,是不可能的。

    第三点特别有意义,说明了儒家的善的定义。善,是我和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从最亲近的父母亲,到天下每一个人都是别人。比如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希望天下的老年人得到安顿,做朋友的都互相信赖,青少年得到照顾。这是一种很博大的关怀。

    思考一下,荀子有这些观点吗?有的,没有人可以否认。荀子也说,路上走的人也可以成为大禹,认为一个人应该“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肯定一个人应该成为君子,并且帮助别人成为君子,必要时也可以牺牲生命。有三句话可作为“应该”的注解。孔子说过“杀身以仁”;孟子说过“舍生而取义”;荀子说过君子“畏患而不避义死”,意思是君子害怕灾难,但从来不逃避为义而死。由此可见,荀子果然属于儒家的传统。

    但荀子为什么还有偏差呢?因为他在发挥儒家思想的时候,同时接受了道家的启发。他所处年代比较晚,就把孔孟的“天”放在一边了,用“道”来取代。荀子特别喜欢讲道,又不愿意讲道家的道,那是一种超越性的特别名词,他就把道规定为礼。这就出了问题。把道当做礼,把天当做天地的天而不是超越的天,那么礼是怎么来的?荀子在这个地方就没有答案了,就说这个礼是百王之所同,一百个帝王相同的就是礼。他也承认自己的理论有问题,说没有人知道这个礼怎么来的。荀子很诚实,其实知道这个礼就是慢慢形成的。这怎么能让我们心服口服呢?所以荀子到后来有了偏差。

    我们对儒家思想作了一个整体说明。孟子本来只希望将孔子思想加以传承、加以发挥,没想到他的学说本身也成为一套伟大的思想系统,再加上孟子的文辞之美、语言之巧,在历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