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傅佩荣《孟子》心得 > 第十六章 向上的人生境界(2)

第十六章 向上的人生境界(2)(1/2)

    第十六章向上的人生境界(2)

    其实,第一步不算真的境界,只能算出发点,但是它的基础非常深刻,是人性向善。

    —有诸己之谓信—

    第二步,有诸己之谓信。有之于自己,叫做信,信就是真。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到善就代表我是个真正的人。光是喜欢别人善的行为,自己没有做到,就不能算真正的人。因为人性向善,没有第二个选择,所以要讲真话、行善。一个人再会读书,再有本事,不见得是真的,只有行善,才会发现自己真正是一个人。

    第一步光看到别人可欲的行为,第二步在自己身上实现,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充实之谓美—

    第三步,充实之谓美。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和任何人来往,都可以做到善,这就是美。这种美叫做人格之美。

    儒家有两种美,在孔子那儿是人文之美。两种美不太一样。孔子的人文之美叫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说一个人天生朴实的性格,本性非常善良;文,代表文化、教育,如此才懂得以适当的方式与别人来往,恰到好处。具备这两样,就叫做“文质彬彬”。孔子很强调礼乐教化,认为做一个完美的人需要各种条件,还要用礼乐加以文饰、装饰。这表明内在有真诚的心意,外在的礼乐才有基础,这是孔子的人文之美。

    孟子处在战国中期,天下更乱了,来不及慢慢讲人文、做教育,怎么办呢?他讲人格之美。即使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只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与任何人来往,能够设法实现“可欲”之善,没有任何遗漏就好了,这叫做“充实之谓美”。“充实”二字就代表没有任何遗漏。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因为一个人时间有限、力量有限,有时判断还有误。比如一个人有五个朋友,如果统统讲道义,可能时间不够分配。比如五个人忽然都有事情,他的手机里同时出现五个危急讯号,都请求帮助,他怎么办呢?只能选一个来帮助,但另外四个就会觉得他不够朋友,这就很为难了。

    想做到充实之谓美,就要不断修炼,一方面增强自己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不要**朋友,不然帮不了那么多,一旦都有困难,还需要分出本末先后,分出交情深浅。如果朋友和父母的需要同时出现,该怎么办?当然先去照顾父母亲。这样一来,还是会觉得人生有遗憾,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任何人有需要我都可以帮忙。这是儒家的一种正常思考。儒家教我们怎么判断,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哪件事先做,哪件事后做。这是个很难的抉择。

    学生乐正子做到了“充实之谓美”这一步,已经不容易了。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与任何人来往,都可以做得恰到好处,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