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傅佩荣《孟子》心得 > 第二章 圣人的足迹(6)

第二章 圣人的足迹(6)(1/2)

    第二章圣人的足迹(6)

    根据《论语》里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将孟子的“性善”理解为“向善”,比“本善”更合理。人性向善,就可以“性相近”了,因为“向”代表力量,力量有强有弱。譬如我们坐在车上,看到老太太上来,有些人很敏感立刻让座,说明他的人性能够很直接地表现出来,有些人比较迟钝,一定要自己的母亲上车他才愿意让座,说明他的人性反应稍微慢一点。“习相远”的“习”和后天的环境以及养成的生活习惯有关,让人变得千差万别,有人行善,有人为恶。

    说到人性,还涉及孟子与荀子的对照。两个人都号称是孔子的真传,荀子生活的年代比孟子晚了六七十年,孟子很老的时候荀子还很小,但荀子有几个地方专门批判孟子,认为孟子说“性善”是乱讲。荀子说,人如果没有受教育,没有礼仪、没有教化,简直跟禽兽差不多。孟子也承认,吃得饱穿得暖,生活优哉,不受教育,就接近禽兽,可见也认为人需要受教育。荀子就反驳说,如果人性是善的话,为什么要受教育?所以荀子说人性是恶的,需要受教育,不然按照人性的发展,情和欲会造成天下大乱,因为你要的我也要,争来争去天下就乱了。

    如果把孟子的观点理解为人性本善,就很难为他辩护。但很多证据说明,孟子说的不是人性本善,是人性向善,是需要受教育的,学习行善的方法,包括礼仪、礼节、礼貌等,知道怎么将善表现出来。

    荀子本身的学说比较复杂,且不去谈,但他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