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前佛老”情思(2/2)

曹雪芹也不是哲学家思想家,《红楼梦》的贡献不在于论证了或丰富了佛老哲学或任何别的哲学,而在于它很好地写出了这种原生的“前佛老”情思。所以,胡适批评曹雪芹的“见解当然不会高明到那儿去”也许是对的,从而得出“《红楼梦》的文学造诣当然也不会高明到那儿去”的结论却大谬不然了,就此,笔者将专文论述,这里暂不详述。宝玉的这些思想感情来自他自己的性情,他自己的处境,来自他直接面对的春夏秋冬、荣宁府大观园、贾府众主奴特别是那些吸引着他、折服着他、陶醉着他、愉悦着他、感慨着他时而又夹攻着他征讨着他折磨着他撕裂着他的女孩子的悲欢与遭际,来自活跃在他的青春的俊秀的身体内的种种爱欲、追求、生命活力与聪明灵秀。与其说他的情思来自佛老,不如说是来自“老天赋予的情性”。他的情思慨叹,既是独特的、“专利”的,又是普泛的、人类的。他可以从例如《南华经》、“道书禅机”中取得某种自我体认、自我表述上的启示,主要是语言符号与方式上的启示,但是,他完全没有形成一种哲学或主义也谈不上接受了某种哲学和主义。所以,第二十二回宝玉占偈、填词后,被黛玉宝钗等一通诘问,“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怪哉,参禅论道不是自求超越解脱自由自在,反而成了自寻苦恼(王注)——然后声明:“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

    宝玉从此放弃了禅道了吗?却也未必。在贾府,他不喜欢追求“仕途经济”,却又不能郑重公开地追求任何带有异端色彩的理论学说,顽话云云,既有退让之意,又有保护色的自我掩饰之心,甚至在黛玉宝钗面前也不能更深入更认真地讨论一下诸如世界观人生观之类的问题,因为一讨论这类问题就有不可逾越的正统观念挡在那里,这不也是很悲哀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