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贴吧精华欣赏 > 略论《水浒传》中的诗词艺术

略论《水浒传》中的诗词艺术(1/2)

    一、 中国古典小说的诗化传统

    首先说一下这里“诗”的概念。中国古典文学中,从大的方面来看,历来分为“散文”和“韵文”两种文体。其中“韵文”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诗、词、曲、歌、赋等等。韵文区别于散文,有一定的格律形式,需要一定的规则。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韵文一般以诗词为主,其它的也是来源于诗,实际上是诗的变体。为了表述方便,本文将所有韵文、骈文以及部分对联统称为“诗词”或“诗”。

    我们读古典小说,经常会发现里面夹杂着大量的诗词,无论是唐朝的传奇,宋元的话本,明清的长篇小说,都可以看到诗歌的成分。在唐传奇中,元稹《莺莺传》的男女主人公以诗传情,野妖神仙也都会作诗;话本小说中,《碾玉观音》一开头就是11首咏春诗,才子佳人也少不了用诗来表达爱情;明清小说体制宏大,更是容纳了极为可观的诗作。四大古典小说中都有大量诗词。甚至早在战国时期,《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就曾经和《穆天子》以诗对答。

    我们知道,中国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在没有独立之前,诗歌已经有了相当漫长的发展历程。它讲究的是格律的工整,各种表现手法已经成熟。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诗学的地位是最高的。而中国古典小说在当时地位低下,《汉书·艺文志》说:“诸子十家,可观者九家而已。”他排除的恰恰是小说家。可见当时的小说是不入流的。为此,小说家和民间说书艺人就常常在小说里插入一些诗词,天真的认为这样小说就沾了些正统文学的光,提高了地位。这样一来,诗歌中那种涵涵浑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情到而理不到,意到而笔不到,感觉到而不易用语言符号概括出来的美感力量自然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其他文体,使它们变得和诗歌一样,不重理性分析而重情感活动。

    小说的包容性很强,作为一种后起的文学样式,当然很容易借鉴已经成熟的文体的表现手法。由于诗歌是文学的至尊,许多小说作者为了提高小说的地位,在小说中夹杂大量诗歌。这正是中国古典小说诗化最主要的表现。许多小说家同时是一位诗人,在文学史上也同样有不少大诗人直接参与小说的创作,如唐朝的元稹,沈亚之等等。

    同时,小说追求的是典型,诗歌则追求意境。中国古典小说十分善于把意境的创造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彼此交融起来,使得小说里的环境描写不仅仅象西方小说那样只揭示人物生活的时代本质或故事的具体时空,而且还可以做到寄情于景,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做到景物和场面描写饱含诗情画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聊斋志异》中的丝风滴雨,虫声树影;《西游记》中的山水洞天,仙园林野;《红楼梦》中的亭台轩榭,院阁楼馆,其中就附着或者暗藏着诗意。

    还有“诗主性情”的特点,在古典小说里则表现为用浓郁的抒情笔调来刻画人物形象,在人物形象的性格里注入吟风咏月,多愁善感,耽于想象的诗人气质。一切社会性的思想感情,都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中丰富复杂的修辞手段,尽可能多的物象化,一切都避免流于理性的直说,这种把意境的创造和典型的塑造交融起来,让诗美渗透在小说的人物情节中,是中国古典小说特有的美学风格。比如《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卧龙冈的自然风景写得十分的清幽、高洁,“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这种描写实际上就是对诸葛亮人品的一首赞美诗,是对他高峰谅解的一种物化的肯定形式。再如《水浒传》中“林冲雪夜上梁山”一节,雪景描写得极有诗意。作者从林冲这个流放者的眼光写出了风紧雪骤,萧瑟荒凉的景象,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许多《咏雪》诗的失意意境,从而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人生遭际。就连战争这样“硬性题材”的创作,也充满着诗化的情调,《三国演义》就并非到处都是金戈铁马,血雨腥风,赤壁之战中,就穿插了群英盛会等几段抒情插曲,把紧张激烈的战争表现得富于诗情画意和韵律美,成功地实现了壮美和优美的和谐统一,形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独一无二的美学趣味。有人说西欧古典小说的认识价值高于审美价值,而中国的古典小说审美价值高于认识价值,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作者: 218.198.167.* 2005-5-11 19:17   回复此发言2 略论《水浒传》中的诗词艺术 -----(转)

    难怪闻一多先生曾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说到:“诗似乎也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生活的全面。维护封建精神的是礼乐,阐发礼乐意义的是诗。所以,诗支配了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在这里闻一多先生揭示了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歌文化,中国艺术的特质就在于是一种诗化的艺术,中国艺术有着诗化的趋势,作为艺术大家族中重要的一员,中国文学当然也有诗化的传统。词曲赋等诗歌的变体自不必多说,古典戏剧基本上是歌剧,无论唱词还是宾白基本上都是诗。 比较而言,中国小说诗化的趋势虽然薄弱得多,但并非没有,实际上依然很明显。

    二、 《水浒传》的版本问题

    《水浒传》的版本历来有很多,光是书名就曾经几度更易。成书之前,题为《江湖豪客传》(据明朝王道生《施耐庵墓志》),成书初期一度名为《宋江》(郎瑛《七类修稿》),后又题为《水浒传》(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忠义水浒传》(高儒《百川书志》一五○四年序)等等。崇祯末年,又曾经和《三国演义》一道合刻成《英雄谱》。但流传得最广的还是《忠义水浒传》或《水浒传》。同理看来,它的版本自然有很多,据社科院文学研究员刘世德先生介绍,《水浒传》在国内的版本就有53种之多。此外在海外各国也有多种不同版本。

    一般来说,《水浒转》的版本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大系统。繁本指文繁事简本,简本指文简事繁本。简本多草率质朴,因而市面上流行的一般多是繁本。繁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般是三个版本:其一是百回本,多题作《忠义水浒传》,以明万历容与堂刻本(容本)为代表。其二是百二十回本,多以《忠义水浒全传》为题,有杨定见所作的序,代表是明代万历袁无涯刻本(袁本)。解放前流传最广的是《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七十回,金圣叹评,明崇祯贯华堂刻本(金本)。

    各版本内容有相当的出入,孰真孰伪,文艺界已有定论,我便不再赘述。这里要说的是关于诗的问题。

    仔细研读《水浒传》的这三个版本,但看其中的诗,我们可以看到,在金本中除了情节安排必要的几首诗外,无其余的诗。与此相对,在容本和袁本中都有大量的诗,袁本不仅保存了容本中除回前诗外所有的诗,还增加了不少,如袁本第二回中描写朱武三人各有一首诗,而容本无。其余各回也多是如此。

    那么,《水浒传》真本到底有没有诗呢?这些诗是作者写的,还是后人加上去的呢?

    我们知道,在上面三个版本中,最早出现的是容本,其次是袁本,最晚才是金本。流传下来的版本无论内容如何改动,前七十回都与容本基本一致,且多有诗。有人据此认为容本为正本,金圣叹对其作了大手术,拦腰一刀砍去了后三十回,同时删掉了几乎所有诗词。也就是说,最早的《水浒传》是有诗词的,没有诗词的版本是经过后人删改了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容本《水浒传》第四回写鲁智深下山找酒店,看到“远远地杏花深处,市梢尽头,一家挑出个草帚儿来。”而接下来的诗中却写道:“傍村酒肆已多年,斜插桑麻古道边”。明明是杏化深处,何时又有桑麻?明显与文中的描写矛盾。前七十回中这样的矛盾还有不少。如果《水浒》本来就有诗的,以施耐庵的才情,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相比,后三十回中就根本没有类似的错误。经考证我们知道,容本前七十回为施耐庵所著,而后三十回是罗贯中所写,同时罗也对该书作了修订。既然作了修订,那必不是书的原貌了。既然容本后三十回确为罗贯中所写,有资料可以证明,后三十回的诗也便是罗所写的了。如果前五十回无诗而后三十回有诗,不仅看上去别扭,也不利于一百回《水浒传》完整地传播。所以罗贯中便给前面五十回配上了诗。可在匆忙之中却也难免出现错误和疏漏。而对比前后诗的风格和思想意境,不难看出二者是统一的,当出于同一人之手。也就是说,施耐庵的《水浒》并没有诗,是罗贯中加上去的。金圣叹并没有删去《水浒》中的诗,因为《水浒》本来就无诗,自然无诗可删了。

    作者: 218.198.167.* 2005-5-11 19:17   回复此发言3 略论《水浒传》中的诗词艺术 -----(转)

    《水浒传》中的诗虽然不是施耐庵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诗没有研究价值。事实上容本之所以能够流传这么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过罗贯中的编撰,其中的许多诗歌已经和小说融为一体,成了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三、 《水浒传》中诗词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以精雕细刻为特色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包含的现实主义精神。小说的诗中这种精神虽然没有其他地方明显,但仍然是最主要的特色。

    《水浒传》中现实主义艺术体现在诗词中,首先表现在用诗词刻画人物形象上。

    第一, 从现实出发来刻画人物形象。

    《水浒》中的诗词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刻画,主要是围绕一百○八人来进行的。作者将千差万别的人物,按照他们各自的阶级、出身、地位、个性、气质、风度、文化、教养、脾气、习惯等等情况,都分别给了他们各自特有的思想和性格。不过,作者对这么多人物,是从封建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全视角对它进行审视的,而且这种审视的基调是贯彻始终的。同时,作者还注意到,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人物的生活,反映人物形象的“这一个”。这就是从现实出发的人物刻画。这一刻画,体现出个性和共性的完整统一,也正因为如此,诗词部分的人物刻画,它的思想、艺术感染力,才在书里面有了不容忽视的地位。比如说宋江的“忠义”,武松的“刚毅”,鲁智深的“豪侠”,李逵的“粗直”,林冲的“忍让”等等,都十分恰当地概括了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其中,作为起义首领的宋江,诗词对他的刻画尤其成功。第三十九回宋江上梁山前,作者为他安排了一首《西江月》和一首七绝,用特殊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宋江的命运发展的重大转折,反映宋江由义士到反叛的性格转变。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文刺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西江月》)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两首诗词,李卓吾评论说:“观此,可知宋公明真品格矣。”那么这“真品格”到底指什么呢?说白了,就是要造反。《西江月》以权谋为词眼,上阕自述才干,明言忍受,等待时机,下阕发泄不平,抒发胸怀,立志复仇。金圣叹又说它“笔墨如镜,奇文突兀”。而七绝起笔就表明了宋江的心迹和处境,反叛之心从此隐约可见;第二句则先说自身漂泊,慨叹身世的同时也自勉自励。后面两句则表达自己的“凌云志”,是什么呢?效法黄巢,扫荡天下不平之事,创万世基业。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反叛思想,看到其中闪烁着的革命的火花。因此,这首诗被称为反诗。

    第二, 通过外形特征表现人物性格。

    《水浒》的诗词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特别注意通过人物的相貌、姿态、声音、表情以及服饰等等外形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类诗在整本书里面有一百多首,大多以“怎生模样”,“看他生得如何”“怎生打扮”之类得话头作为固定格式,引出内容。例如第三十八回介绍李逵:“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