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文革水浒评论选 > 《水浒》和程朱理学

《水浒》和程朱理学(1/2)

    梁效 (1975.10.12)

    《水浒》这部书,专讲对反动派造反无理,投降有理。它打出的旗号叫做“替天行道”,或名之曰“忠义”。“《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忠义”和“天道”,正是孔孟之道、特别是程朱理学的基本观念。反动腐朽的程朱理学是《水浒》宣扬投降主义的理论根据。

    “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到宋代,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阶级斗争有了进一步发展。革命农民明确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战斗口号,向地主阶级所有制和封建的纲常名教,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农民起义的伟大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宋王朝的封建统治。面对这种局面,地主阶级在对农民起义进行武装镇压的同时,加紧了思想上的反革命进攻。反动思想家程颢、程颐和朱熹等人,适应这种需要,继承儒家的反动路线,对孔孟之道作了一番加工,建立起了程朱理学。它在反动统治者的支持下,广为流行,无孔不入,文艺也成了宣扬这种反动思想的重要工具。分析《水浒》全书的主要倾向,可以看出它渗透着程朱理学的反动说教。

    用“替天行道”宣扬程朱理学的“天理”

    《水浒》作者用程朱理学论证投降有理,在宋江这个投降派的纲领“替天行道”上,得到了集中的表现。小说在宋江即将篡夺梁山领导权的重要时刻,安排他到“还道村”接受天命,领取九天玄女“法旨”:“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到一百零八人大聚义的关键时刻,小说又一次让“替天行道”四个字从天而降,成了梁山的旗帜,使宋江的投降路线“名正言顺”地占居了统治地位。这个“替天行道”的含义,小说借玄女之口,说得很清楚,就是要宋江按照“天”的意志推行封建纲常之道;做梁山首领要对皇帝尽忠,做大宋臣民要为封建国家卖命,使农民从革命造反的“邪路”回到安分守己的“正道”。这一套说教正是程朱理学的内容,也是《水浒》用理学的反动思想宣扬投降,搞修正主义的一个绝好的概括。

    儒家思想在本质上同宗教一样,都是用神权,用唯心论来为反动阶级的统治服务,给它加上一道道灵光,借以恐吓和愚弄人民。孔丘就大搞“天命论”,鼓吹“畏天命”,以达其让人民“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服从反动统治的目的。程朱理学继承着这一衣钵,对“天命论”作了加工,提出了所谓“天理”作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宣扬“天理”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据和本原。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是在这里。”精神性的“理”是造物主,是最高的、永恒的、绝对的存在,而物质世界倒成了派生的东西。这正是彻头彻尾的唯心论的捏造。朱熹说:“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天命即是天理。”可见,理学所谓“天理”,正是上帝的别名,同儒家历来宣扬的“天命”在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反动阶级用来吓人骗人的精神武器。但是,程朱强调“天命”就是“天理”,而“天理”就是三纲五常,这样就不仅能用“天”来吓人,而且突出了“理”即封建纲常管束人们思想行动的作用,比起**裸地讲上帝和“天命”就更加毒辣了。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这就道破了理学用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思想强化封建纲常的反动作用。

    “替天行道”的纲领,渗透着程朱理学的反动“天理”论。这个“道”字,正是理学所谓的“天理”或“天道”。小说第十回卷头诗曰:“天理昭昭不可诬”,说明了作者对“天理”的态度。他认为“天理”至高无上,彰明昭著,是万万违背不得的。违背了就一定要遭到天罚,那时“罪下酆都,吾亦不能救汝”。作者在全书中按照程朱理学的观点,把三纲五常作为“天理”和一切言行的绝对标准。第五十三回就宣扬“替天行道”是“誓不损害忠臣烈士、孝子贤孙,义夫节妇”。可见《水浒》要行的“道”,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王道之三纲”。

    《水浒》里着力颂扬的宋江,“幼读经书明礼义”,“行道合天呼保义”,正是一个按照程朱理学塑造的封建纲常名教的忠实信徒。朱熹为了把三纲五常说成是“天理”,甚至说什么虎狼也有父子之仁,蜂蚁也有君臣之义,鬼话连篇。在他们看来,草木禽兽也有“天理”,何况于人?所以“纲常万年,磨灭不得。”《水浒》作者塑造的宋江同朱熹一样,为了宣扬封建纲常,连天上的群雁也不放过,说它们“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正如我等兄弟一般”。宋江把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奉为“天理”,因此,他攻击农民革命造反就是“上逆天理”,还不如死了好;因此,他一旦上山就要“替天行道”,推行投降路线。

    追本溯源,宋江搞投降,受招安,修正农民起义路线,其理论根据盖出于程朱理学的“天理”论。人们早已指出理学“以理杀人”,《水浒》也是以“理”扼杀农民革命的。

    用“忠义双全”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

    《水浒》在按照理学把封建纲常说成是“天理”的时候,突出强调了“忠义”二字,把它作为“替天行道”的基本内容。在第七十一回作者有意安排的那块石碣上,一边写着“替天行道”,另一边便是“忠义双全”。小说把“忠义”当作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把三纲之首的忠抬到“天道”这个吓人的高度加以鼓吹,反映了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反动封建统治阶级对程朱理学的需要。

    小说极力把宋江刻画成“忠义双全”的典型,恰好暴露了作者是在塑造一个程朱理学的信徒、农民革命的叛徒。这个宋江坐上梁山泊第一把交椅,立刻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一改,就变了路线,搞了修正主义。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为了反抗地主阶级和封建朝廷的压迫和剥削,往往以“聚义”的形式,组织起来,团结一心,和反动派进行斗争。东溪村晁盖七人小聚义,是为了劫取生辰纲不义之财;梁山农民大聚义,本来也是为了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这种“聚义”,是以反封建的造反思想为基础的,同维护封建统治的“忠义”思想根本对立。但是《水浒》的作者却有意把这两者混淆在一起,抹煞它们的阶级内容和对立。晁盖一死,宋江就公开亮出“忠义”旗号,用地主阶级的程朱理学代替了农民的革命思想,要人们跟着他一起去“忠君”投降,作封建朝廷的奴才。谁要是不愿意,他就立即挥舞起“忠义”大棒,斥之为“割绝大义”。菊花会上要砍李逵的头,陈桥驿边逼小校自缢而死,都是以“怕坏了忠义二字”作为法宝。这个封建统治者镇压农民革命的思想武器,被宋江用于梁山之中,就成了投降派打击和破坏农民起义的凶恶的**工具。

    搞修正主义的总有些骗人的手法。为了美化“忠”字,用地主阶级的“忠义”观念篡改农民阶级的“聚义”思想,《水浒》用所谓“忠”与“奸”的对立,精心安排了一场场矛盾斗争。它从描写高俅怎样爬上去无恶不作,迫害一些统治阶级中的人物开始,让读者一上手就对所谓“忠良”寄予深切的同情,而把仇恨只集中于那些“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的“奸臣”身上。对于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农民起义军是可以利用它来分化瓦解敌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