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文革水浒评论选 > 谈《水浒》的结局

谈《水浒》的结局(1/2)

    北京市崇文区文艺评论组;北京市机械工业局工人评论组 (1975.09.20)

    **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竭力美化和歌颂投降派,大肆宣扬和兜售投降主义,是《水浒》的主题,《水浒》的要害。

    然而,过去有这样一种观点:《水浒》是批判投降主义的。理由是,作者真实地描写了梁山泊起义军的悲剧结局,“以事实批判了投降路线”。或者说:作者主观上虽然想肯定投降路线,但客观上却以悲剧结局批判了这条路线,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

    这种论调流行多年,颇能迷惑一些人。因此,很有澄清的必要。

    让我们来看《水浒》作者是怎样写梁山泊起义军结局的吧!

    原梁山泊起义军的头领十之七八都在征方腊时死去了。《水浒》一面把杀人的罪名强加在方腊头上,妄图激起读者对方腊的痛恨;一面又把这些人的死亡归之于“天命”,“寿夭短长,人生分定”,“已死者皆是天命”。小说的作者还让这些人死前为投降主义路线唱赞歌,什么“受了国家诰命,穿了锦袄了,今日为朝廷,便粉身碎骨,报答仁兄也不为多”,什么死了“也强似死在梁山泊埋没了名目”。而且,又往往写他们死后成神成仙,把封建统治者的屠刀化为神仙“超度众生”的“拂尘”。

    “兔死狗烹”。宋江的被药死,是投降派的可耻下场。《水浒》作者却把它写成只是奸臣作祟,而并非皇帝意愿。如果皇帝和宿元景这样的“好官”及时过问此事,这类不幸不就可以免除了吗?

    阮小七等人免官、弃官归里。在《水浒》作者笔下,却都成了由于乐于归老田野,或作良民,或当富豪,逍遥自在,享尽天年,好象还很惬意。

    吴用等人的自杀,是由于预感到自身将会遭到迫害。《水浒》作者却把他们写成因与宋江“恩义难舍,交情难报”,而要与宋江同葬一处,以表白“忠义之心”。

    总之,在作者笔下,战死的归于“天命”,被害的归罪奸臣,弃官的是乐于归老田野,自杀的是表白忠义之心。投降主义路线罪恶统统被涂抹掉了。这样肆无忌惮的歪曲现实,所谓的“现实主义的胜利”究竟在哪里?这样的为投降主义辩护,所谓的对投降路线的批判又从何谈起?

    征方腊中,原梁山泊头领大量伤亡,生还者仅二十七人,这是宋江投降主义路线的严重恶果。虽然宋江的眼泪会蒙住一些人的眼睛,但觉醒者必然越来越多。可是,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水浒》,却极力掩盖和抹煞人们对投降主义的不满和反抗。

    鲁智深对宋江借方腊起义军的鲜血染红朝服,表示不满。因此,当宋江祝贺他,厚颜无耻地说什么回京后可图个封妻荫子,光耀祖宗时,他给宋江碰了个软钉子,扫了宋江的兴。他沉痛地说:“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然而,作者却将他的隐痛抹去,把他的愤恨冲淡。把这句愤慨的话,写成似乎是即将听潮信而“圆寂”的谶语;把他宁可仍当和尚也不去朝廷作官的抗议行动,写成按照“天命”得到坐化飞升的归宿。

    武松后来也是反招安的,他不愿朝京,与鲁智深一样,也是一种反抗。但作者却一笔带过,将他的反抗抹煞了。

    李俊,在征辽后曾与吴用等人计划过劫掠东京,重上梁山泊。这样一个人,在征方腊后,托病以脱离宋江。然而,作者却把他写成只是为了不负前约,明哲保身,而终于到国外去了。

    对于反对宋江投降主义路线的人和事,《水浒》作者不去表现它,把它阉割掉,这难道就是所谓“现实主义